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17225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及建构路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及建构路径探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及建构路径探析摘要转型时期,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极大增强了对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创新意识、道德观念、个性发展等价值观的影响。但市于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利益博弈、“主流价值观教育”缺失及网络媒体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出现导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逐渐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范,造成认同危机。结合上述原因,探析通过“学校教育”的平台、“第二课堂”的引导和媒体的教育传播实现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一般建构路径。关键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媒体屮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
2、:A1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研究的必要性所谓主流,就是被社会主体普遍接受、认同和倡导的东西。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主流价值观,就是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和群体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尤其在受到全球化浪潮席卷的21世纪,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很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受到各方因索的冲击。
3、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也是价值观发生变化频率较高的群体。因此,对该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进行研究很有必耍。2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群体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爱国主义、创新意识、道德观念、个性发展等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等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举办奥运、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青年学生群体也彰显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对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绝大多数大学生也高度认同。但是由于我国
4、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主流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范,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危机,如:利已主义膨胀,利他意识淡化;功利主义盛行,理想信念缺失;个人本位至上,社会责任淡薄;索取意识增强,奉献精神减弱等。而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因素3.1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利益博弈的结果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急速改变,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他们掌握和占有大部分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资木资源,逐渐上升
5、为社会的新贵和强势群体。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理想不断催牛•出新的意识形态,其中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新的社会阶层的话语权加重,使得原有的社会阶层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受到极大的冲击。在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趋势下,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3.2“主流价值观教育”缺失的结果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形式往往局限于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信息传递的方式依旧是“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的、无交流的方式,甚少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规律及需求,
6、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从而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感。很多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满足自身需要,没能找准自我发展的主要价值尺度和实现途径。教育是树立主流价值观的一个直接、有效的途径,“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失去方向,造成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缺乏基础性的认知。3.3网络媒体一价值观形成的多元路径的结果网络媒体是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种传播载体。它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主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第四媒体”,已成为人们接
7、受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在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上肩负着重要责任。网络时代对于大学半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小觑。由于网络时代的价值主体多元复杂,从而造成了积极与消极、止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因此,在这…复杂局面的影响下,主流价值观很容易被分化,造成价值观的缺失、极化或者扭曲。4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一般建构路径针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前人研究,其建构路径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4.1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平台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占和当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学校教育
8、对于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尤显重要。学校教育的内容可以有思想教育(包括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可借鉴的具体做法为:一是以德育为重,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加强人文社科修养教育;二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发挥课程教学的载体作用;三是关注大学生自我体验教育,注重教育的实效性。4.2优化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