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屋顶文化

岭南屋顶文化

ID:46409358

大小:1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3

岭南屋顶文化_第1页
岭南屋顶文化_第2页
岭南屋顶文化_第3页
岭南屋顶文化_第4页
岭南屋顶文化_第5页
岭南屋顶文化_第6页
资源描述:

《岭南屋顶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环境,造就了珠江三角洲古建筑特有屋顶构造。一、岭南珠三角地区古建筑屋顶特点  古建筑屋顶的式样非常丰富,常见有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在珠三角地区的古建筑中,这五种屋顶均有实例。攒尖顶主要用于亭,较为常见。而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这三种只有较少的几处实例。在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均为硬山式屋顶,它与北方的硬山屋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山墙的式样,屋面的构造。这种不同除了有风俗文化差异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的差异而导致建筑屋顶构造的不同。中国传统屋顶庑殿顶 二、屋顶的构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环境,造就了岭南古建筑

2、特有屋顶构造。  1、屋顶山墙的构造  现存的大多数岭南地区古建筑是清朝时期建造的,为硬山式屋顶,与北方古建筑的硬山屋顶不同的是其两侧山墙高出正脊和屋面许多,形状也较为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人字山墙和锅耳山墙。人字山墙呈三角形的形状,从前檐口处直线至正脊上方,然后又直线下至后檐口。因象直写的“人”字,所以称为人字山墙。两侧山墙显得非常高大,而且这种构造在珠三角地区的古建筑中是较为普遍。主要使用在祠堂,书院等大式的建筑中,在民居建筑中也会经常见到,使用并无一定的限制锅耳山墙呈曲线的形状,因形状有此类似炒菜锅的锅耳,因此称为锅耳山墙。以正脊为中线,山墙的前后基本对称。

3、,比人字山墙要高的多。而且锅耳山墙的面积要比人字山墙的面积要大,,锅耳山墙多见于民居建筑中,祠堂等大式建筑中也有使用,但仅为少数。而且民居群的密度越高,锅耳山墙的面积越大。在一些密度较低的民居群中也有使用人字山墙的。祠堂建筑由于其与周围的建筑相距都较远,常使用人字山墙。笔者认为,民居建筑本身的经济实用性是占首位的,在民居建筑中使用面积更大且造价更高的锅耳山墙。其除了防止台风的原因处,更得要的是防止火灾。珠三角地区气候炎热,在民居群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极易蔓延。因此使用面积更大的锅耳山墙可有效的防止火势的蔓延。  岭南地处五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地势平坦,南濒南海,又无高

4、山阻挡。直接承受自南海吹来的季候风,这些季候风同时带来大量的雨水。夏秋常有台风袭击,出现大风、暴雨。珠三角地区气候炎热 因此岭南珠三角地区的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雨、台风。这种高大的山墙其主要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台风吹袭建筑的屋面。  2、屋面的构造  屋面的前后坡长度通常是不相等的。但到底是前坡长,还是后坡长,这与建筑在整体布局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以祠堂建筑为例,祠堂建筑是四合院式布局,廊庑连接,廊庑与主体建筑围成院子,较小的。所有建筑,包括廊庑,其向院子的屋面坡长度通常较短,而向外一侧的屋面坡长度较长,这种设计方式是因应岭南多雨的天气,使雨水尽可能的流到院子外面

5、,不会因雨势较大,排水不及,而造成院子积水。有时遇到排水不畅,会使积水浸入室内。这种设计与北方少雨天气情况下的屋面设计刚好相反,北方的建筑通常向院子内的屋面坡长度较长,有的房屋甚至是单坡屋面,仅向内一侧有屋面。使雨水尽可能的流向院子内,并戏称这种做法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岭南多雨的天气下却是“肥水要流外人田”。  珠三角地区古建筑的屋面通常坡度较缓。脊檩至檐檩呈一条直线,各步举架均为五举。原本珠三角地区多雨水,将屋面设计的较为陡峭,更利于排泄雨水。但为了防止台风对屋面的吹袭,减少屋面的受风面积,因此将屋面设计的较为平缓,以保护屋面。  以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建筑屋

6、面与气候相关的一些构造。它是古代的匠师们因地制宜,创造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建筑构造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