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

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

ID:46407113

大小:6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3

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_第1页
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_第2页
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_第3页
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_第4页
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同情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社会学探究摘要:同情型交往作为一种同伴交往类型,因其满足了青少年对同伴群体的情感归属和自主平等发展的需要,对青少年道德学习具有建构性、内聚性作用,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同情式理解是道德学习的基础条件,建构性和内聚性作用决定了道德学习的发生机制。关键词:同情型交往;道德学习;社会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4-0024-03相对于学校和家庭交往,同伴交往是青少年独立社会化的开端,可以更好地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体现主体性。个体独立自

2、主交往、学习社会规范的行为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个体功能。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个体道德的社会化,而道德的社会化又是依赖个体的道德学习而实现的。本文试图从同伴交往行为入手,探讨道德学习和同伴交往的关系,以及在同伴交往中道德学习的发生机制。一、同情型交往与道德学习(一)同情型交往释义同情型交往,是指以满足青少年对同伴群体的情感归属和自主平等需要为主要特征,对青少年道德学习具有建构性、内聚性作用的一种交往类型。就交往内容来看,青少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同伴群体中寻得共情式理解和自我认同,同时,

3、这种认同和接受也为青少年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交往空间,在这里,他们更乐于分享经验、模仿学习,不仅获得了情感归属的需要也满足了其自主平的愿望。就作用机制来看,同情型交往对青少年道德学习具有建构性、内聚性的作用。交往群体是青少年自主选择、自发组成的,成员的变动性较大,呈现出动态变化状态,因此,这种建构在自发的、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实现。内聚性即高密度的聚合性,由青少年自发建构组成的同伴群体,对内有保护性、对外有排斥性,这种“护内排外”的作用产生了群体规则,成员们自觉遵守并维护,进而形成群体亚文化,将成员紧密地联系

4、在一起,因此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二)同伴交往的需要与道德学习学会交往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共处,其友好共处的载体是道德。然而道德不是人天然具备的,需要在日常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习得,可见,道德学习与交往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道德学习在交往实践中展开个体在道德上获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学习的结果,而学习是在交往实践中实现的。自人类产生伊始就有了交往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道德学习的过程。个体道德学习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发展过程的缩影。涂尔干认为人类道德起源于原始的习俗和礼仪,其本质是社会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

5、抵御野兽和恶劣自然环境需要群集生活,共同协作生存。为了长久地有效共处,就形成了群体秩序和行为规范,即习俗或礼仪。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交往程度和交往范围不同程度地扩展,出现了不同于神圣性道德的伦理道德,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交往实践活动。到了近代,人们的交往实践活动越来越理性化,道德自律性也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个人的道德品格。在交往互动过程中,个体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逐步过渡,完成了道德学习。也就是说,个体道德发展和人类的道德发展一样,都是在交往实践活动中展开的。个体道德学习的发展史不仅是人类交往实践活动史,也是个体的

6、交往实践史。道德学习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进行的,通过利益、知识、情感、价值、信息、语言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在彼此的碰撞和激发中不断地学习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学习就其过程而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历经生活实践,从行中知,在做中学,将行为逻辑内化为思维逻辑,直接抽象出道德上的“亲知”;另一方面,通过生活的体悟和实践,修正道德的“闻知”和“说知”,将思维逻辑外显为行为逻辑,不断地将已学、已知表现与外部行为从抽象再到具体。无数次内化和外显的交替、抽象和具体转换,都是以交往实践为媒介,在交往中发展完善个人的道德品格。

7、个体有意识地能动地将交往实践的感性经验自觉地上升到理性知识,进而指导交往实践,实现了思想上的两次飞跃,完成了道德发展。2.同伴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社会学意义上的同伴交往亦即同辈群体间的交往,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基于共同的旨趣自发结成群体组织进行交往。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成人群体,但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它几乎完全被用来指称儿童及青少年的非正式小群体。[1]这种交往是青少年相对独立的社会交往的开始,也是其道德社会化的开始。从道德发展过程来看,青少年先在家庭交往中,潜移默化地习得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念。随着

8、年龄的增长,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交往中,所展示出来的道德要求都是学生无从选择的。学生始终处于被要求、被纠正、被监视的地位,机械地学习空洞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行为规则,因而效果不佳。而同伴交往是青少年自主选择、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体现了其对平等的追求,满足了自主学习道德的需要。在同伴交往中,青少年更乐于接受同伴群体内部的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