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04765
大小:6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商务英语信函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商务英语信函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商务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商务信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一种功能性文本,其语言、文体、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无法很好地指导商务信函翻译,实现商务信函的目标。因此,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结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探究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策略。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1964年,著名翻译家尤金•A•奈达(EugeneA.Nida)首次提出“动态对等”概念,认为“动态对等”是追求翻译过程中从语义和文体上都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话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969年,奈达进一步阐释,动态对等
2、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映基本一致”。为消除对“动态”表达的误解,同时也为了强调“功能”这个概念,1993年,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强调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追求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形式很可能掩藏原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为准确再现原语文化,译者应坚持原语和目的语功能上的对等,如果因此语义和形式发生了冲突,译者应优先选择语义对等,或通过“创译”的方法表达原
3、文语义及文化。二、商务英语信函特点为有效且快速传达信息,现代商务信函力求简洁明了,免去无意义的套话和寒暄。在用词方面,商务英语信函大多使用正式词汇,力求简洁朴素,准确具体;在用句方面,强调用句严谨完整,委婉礼貌,较多使用礼貌用语。另外,商务文本有规范的写作格式,商务信函通常由信头、日期、收件人地址.称呼、正文.结束语和写信人签名七部分组成。固定的格式既是文本本身的重要特征,也是在商务场合表达尊重。商务英语信函传递信息、促进商业合作的功能十分明显。译者应把原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作为商务英语翻译的核心标准,避免译文与原文效果差异,达到信息对等传递。商务信函翻译对对等性的要求与功能对等
4、理论思想吻合,即最大程度实现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三、商务英语信函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1•语义对等。商业信函是贸易往来中的重要凭证,无论是产品数量、产品特点还是运输方式等信息都不能产生误解,因此译文言语措辞必须准确传达原意,这要求译者了解行业专业知识,使译文达到交际效果。商务信函中常出现和日常生活语义不同的专业词汇,如“bankbalance"不能译为“银行平衡”,而应译为“银行余额","makeanoffer"不是“提供建议”而是商业术语“发盘”,"negotiate”不能译为“磋商”,而应译为“译付”。因此译者切不能想当然将专业术语当作日常用语翻译。2•情
5、感对等。为达到商务合作的目的,商务英语信函一般遵循礼貌原则,表现为得体、夸赞、慷慨、一致、谦虚、同情等情感。这些情感既表明了商务合作中一方的态度,也影响另一方做出判断和决定,因此翻译必须准确传达原文想要表现的情感。如"Weshallbeobligedifyouwouldsendusyourcatalogs”译为“贵方如能惠寄产品目录,我方将不胜感激”,原句中通过虚拟语气“shall”和“would”的使用来表现礼貌和请求,同时使用了较为正式的感谢用语"obliged”,因此翻译时应采用书面的礼貌用语“贵方”“惠寄”“不胜感激”以达到情感对等的效果。3•风格语境对等。商务活动是一种
6、特殊的语言环境,因此翻译应满足商务活动的语境特征。商务信函语言简洁风格干练,在译文中我们应该保留这种风格。商务英语的简洁性体现在信函中多用缩略语,如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到岸价,FOB(FreeOnBoard)离岸价,B/C(BillsforCollection)托收汇票等,译者在翻译时可对约定俗成的词汇采取不译的策略。商务信函中常使用简单句和简单复合句以便更清晰的表达。如hThankyouforsendingusyourreferencessopromptly.Repliesfromthereferencesarehighlysatisfac
7、tory.Themerchandiseisonitswaytoyou,asrequested・”译为:“感谢贵方及时提供了担保人。贵方担保人答复令人非常满意。按要求,贵方所订货物正在运输途中。”参考文献:El]EugeneA.Nida.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2]奈达(Nida,E・A・),泰伯(Taber,C・R・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