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

ID:46397500

大小:7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3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_第1页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_第2页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_第3页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_第4页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占代文学传统可以槪括为八点,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氏、崇义、养性、言情、尙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山来的民族精神,对丁-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宏观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休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论断,为当代文

2、化建设及文学硏究、文学评论指明了政治方向,尤其是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硏究指明了政治方向。关于民族精神,近几年学术界常见有著作与文章进行论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对于民族精神的讨论又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可以看出,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理论、文学现象本身就反映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又传扬、汇聚和强化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优秀的传统,可以说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丁中国古代文

3、学传统的认识,有说不尽的话题,在不少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中常见有精辟的、扼要的槪括,表述也不尽一致。我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也尝试着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槪括为八点,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尙美。1、载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注重理性的民族,这突出表现在对于世间真理的追求上。所谓道,其意是规律,事理,其实就是真理。中国古代各派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对于道的阐释。《易经》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勻义。”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的

4、“道”都是指一种真理。老子所著《道徳经》的“道”,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指的就是一种终极真理。先秦时文士们著书立说,无非是在阐扬自己所倡导的“道”。那时并没有今天所谓的“文学”这样的槪念,先秦时出现的“文学”一词,含有文章和博学两种意义,包括现在所谓的文学、哲学、历史等。孔子《论语》中说“文学子游子夏”,是指这两位学生通晓学术及文献,而不是说他们两个擅长今天所谓的文学。墨子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又说“今天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①,其中的文学都是指当时意义的文学,而不是指现代意义的文学。到了汉代,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別开来,

5、把有文采的、有艺术性的称为文或文章,把学术著作称为学或文学。六朝时,一般沿用汉代的说法,同时有人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文学”或“文章”的槪念,指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而把学术著作称为经学、史学或玄学。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并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明道和传道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后人说韩愈以传承道统为己任。宋代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使这个词成为一个意义固定的槪念,也成为古代文人著述的一条重要的原则。由于宋代理学的兴盛,这时出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不大重视文与学的区别,重新把文章与博学混为一谈,文学又成了一切学术的总称。一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都是在这个意

6、义上使用的。章太炎在《文学总略》中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书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交学「从中国古代“文学”一词槪念的演变,可以看出古代一直存在并延续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在今天认为是真正的文学的那些体裁的作品如诗歌小说戏曲等,由于受传统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也同样贯穿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古代诗词除具有言志抒情的功能外,也常作为揭示哲理、传扬道法的工具;诗歌小说也总是含有微言大义,表现作者的所谓“道心”。明代的汤显祖说:“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②,强调道心和深情都是进行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明清评论家常说“词曲小道”,而小道也是“道”,

7、这反映了载道的传统对于词曲创作留下的深刻烙印。2、教化教化是教育和感化之意。文学艺术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这一点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认识。教化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风,风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谈到诗的教化作用,提出所谓兴观群怨四点,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辞,可以怨,迩之事亲,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③《乐记》谈到音乐的教化作用,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

8、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孟子也强调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