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80504
大小:6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3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出发,提出科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科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以身边鲜活的、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充实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使科学教学生活化。主要从“教学情境创设”、“抽象概念规律卷释”、“训练习题编设”、“实验器材选用”、"课外探究活动组织”等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以及就科学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乐于探究,提出了体现教学生活
2、化的一些实践经验。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甚至于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的现象。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和终身
3、学习打下基础。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以身边鲜活的、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充实整个科学教学过程,努力使科学教学生活化,让教学回归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缩小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运用生活现象或事例,去化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扫除科学学习的障碍。努力把科学学习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下面结合笔者三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向同行们提出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以作进一步探讨。一、教学情境
4、生活化一一课堂即生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已对各种科学现象的生活经验。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新的知识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建构自已的知识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分析教材,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
5、活情景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教学中,为了说明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不同的溶解性,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植物油分别滴入装有水和汽油的试管中,从实验现象便可得到它们的溶解性差异。但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常为不易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而烦恼,你知道为什么很难用水洗去呢?”为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我在自已衣服上的一块区域用胶头滴管滴上几点植物油,学生们为此举而感到惊讶。接下来,我试着用干毛巾来吸那块油渍,再蘸上水
6、来擦洗,但衣服上总是留着深深的油渍的痕迹。我带着一份''焦急”问学生:"看来水洗不去油,说明了油能溶于水吗?”学生答:“不能。”继续提问引导:“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溶剂能溶解油了呢?”“市场上的干洗店能帮我洗去油渍,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洗去油渍的吗?”我不紧不慢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小瓶液体,告诉学生这是汽油,再将汽油用滴管滴到油渍的区域后,用毛巾一擦,油渍痕迹却很快消失了。在这小节教学中,我试图从学生熟知但又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入手,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再现''衣服沾上油渍很难用水洗去”这一真实的生活情景,为提出“除了水之外还
7、有哪些溶剂?”的问题和得到“油不能溶于水但溶于汽油等其它溶剂”的结论,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在《机械运动》一节中,为了探究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和静止判断结果的影响,我把日常生活中的"行走”搬入课堂,让学生在“行走”过程中探究科学真理。我请两位学生A、B上台摸拟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从同一起点出发,分别表演同方向等速度的行走,然后分别向表演者A提问:“你看到B同学与你的位置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向B同学提问:“你看到A同学与你的位置在发生了怎样的
8、变化,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再向座位上的同学提问:“你们看到A或B同学与你的位置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由于三类不同的观众都把自已作为参照物,很自然地得出了不同的判断结果。学生回答后,两位学生再表演不等的速度行走,再次提问三类不同的观众,以明确位置的变化,正确判断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