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烟雾报警器的设计制作【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系列开题报告电子信息工程烟雾报警器设计制作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现状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的同时,导致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也在增多,火灾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7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
2、失不到2.5亿元,8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3.2亿元。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来,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上升到年均十几亿元,年均死亡2000多人。实践证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由此,火灾报警器在消防工作就的作用也尤为突出了。我国的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国内厂家多偏重用于大型仓库,商场,高级写字楼,宾馆等场所大型火灾报警系统的研发,他们采用集中区域报警控制方式,其系统复杂,成本较高。而在居民住宅区,机房,办公室等小型防火单位,需
3、要设置一种单一或区域联网,廉价实用的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装置。因此,研制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语音数字联网火灾报警器是非常必要的。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传感器的选型和报警器的设计,传感器从种类,选定,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四个方面分别叙述。并且从结构,功能,技术指标三方面对报警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预期目标:通过气敏传感器驱动555振荡器的设计方法,然后使用protel99se软件进行电路板设计,完成实物的制作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检测作品的性能指标。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1.气敏传感器驱动555振荡器:如图1
4、所示为简易气体烟雾报警电路。当气敏元件QM接触到可燃性气体或烟雾时,其A~B极间的电阻降低,从而使该电阻与W1的分压上升,相应555④脚电位上升,当④脚的电位上升到lV以上时,555起振,其振荡频率为f=1.44/(R2+2Rw2)C4。相应555的输出端③脚的输出信号推动扬声器Y发出报警声。正常情况下,气敏元件的A-B极间的阻值较大,该电阻与W1的分压减小,相应使555④脚处于低电平,555停振,扬声器Y不工作。图1.气体传感器驱动555振荡报警式烟雾报警器2.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光电烟雾探测器设计:此设计方法用到的烟雾探测器是
5、“主动”式探测器。采用特制的光学迷宫作为烟雾接收装置,内装有红外发射二极管(IRdiode)和红外接收二极管(IRreceiver),主控芯片MSP430F2012定期驱动红外发射部分发射红外线,红外接收二极管接收的电流信号经运算放大器放大后,送入主控芯片的ADC模块进行采样转换,当判断迷宫内出现烟雾后,主控芯片驱动高声强压电蜂鸣器发出报警声音。在工作可靠性方面,当检测到烟雾和电池电压异常时,MCU驱动高声强当检测到烟雾和电池电压异常时,MCU驱动高声强压电蜂鸣器发出不同的报警信号。图2.烟雾报警器电路框图基于MSP430单片机的光电
6、烟雾探测器的功能比较齐全,能实现火灾的联网监控,而气敏传感器驱动555振荡器是比较简易的,只能探测局部的气体烟雾,但是制作成本低,便于安装。熟悉protel99se的开发环境,了解protel99se的具体操作方法,为研究烟雾报警器做准备。用气敏传感器驱动555振荡器设计法设计烟雾报警器器并制作实物,通过硬件检验作品的性能指标。四、课题研究进度计划毕业设计期限:自2010年10月20至2011年4月1日。第一阶段(2周):分析任务,收集资料,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第二阶段(2周):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第三阶段(6周):设计与
7、写论文,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撰写设计报告与论文。第四阶段(2周):设计作品完善,论文修改。五、参考文献[1]陈连生.可燃烟雾探测器及其设置安装要领[J].油工程建设,1996,(1):23~25.[2]谢望.烟雾传感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仪器仪表永华,2006,(23):69~72.[3]张保卫,尚家峰,赵金水.燃气报警器的分类与选择[J].山东消防,2003,(8):27~28.[4]钟云连.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的选择[J].价值工程,2010,(15).33~40.[5]李永生,杨莉铃.半导体气敏元件的选择性研究[J]
8、.传感器技术,2003,(3):2~3.[6]宋小坚.可燃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J].煤气与热力,2010,(5).[7]王俊峰,孟令启等.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8]瞿少成,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