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559
大小:610.71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7-08-05
《红外报警器的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系列开题报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红外报警器的设计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现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大程度的提高,入室抢劫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更趋智能化,手段更隐蔽,所以采用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器材设备,并将其构成一个系统,将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红外报警器是一种为防止或预防某事件发生所造成的后果,以声音、光、气压等形式来提醒或警示我们应当采取某种行动的电子产品。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式报警器越来越多地被先进的电子报警器代替,经常应用于系统故障、安全防范、交通运输、医
2、疗救护、应急救灾、感应检测等领域,与社会生产、生密不可分。分为:智能家用防盗报警器门磁感应器(1)家庭盗贼侵入主要是门和窗,门盗的比例又大于窗盗。在每个住户大门上安装有一个门磁感应器。如有盗匪撬门,门磁感应器会即刻将此信息传输给家庭报警主机,主机报警,将此信息传输到控制中心,中心会立即显示报警地点、性质(门盗)。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研究主要目标是红外报警器的结构及其作用,通过软件与硬件结合的情况下完成关于红外报警器的实物,它是采用新的先进的红外线对射线感应模块制作而成的红外报警器,利用人眼看不到的红外光束来组成无线报警
3、区域,所以具有极强的保密性和可靠性。设计一个红外线防盗报警器。红外线报警器主要通过红外探头获得报警信息,然后进行报警显示。(1)选择主要器件(2)选择对单片机的选型(3)设计原理图(4)程序的编制(5)系统调试通过单片机来完成硬件和软件设计。具体见框图。信号解码并且放大单片机CPU音频语音电路DTMF收发发出警报声地方报警点和主人手机射频接收模块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这次设计的红外报警器采用的是现在最流行也是最实用的联网智能红外防盗报警器系统。采用的是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本次设计的总体框图1所示。本系统通过单片机实现总体控制。主机
4、电路由发射接收模块接收传感器发来的报警信号,通过解码器解码后得到报警传感器的地址和数据类型,只有主机和传感器地址相同时才能被主机接收,解码输出的数字代表传感器类型。解码输出信号进入CPU的INT1,触发中断处理程序,中断处理程序通过DTMF收发电路拨打用户预先设好的电话号码(如手机号码,办公室号码)进行远程拨号报警;同时,启动语音电路,将预先录制好的语音信号通过电话线传给主人,实现语音提示通信功能。CPU输出警笛触发信号,经放大后推动警笛或喇叭,以驱赶盗贼。四、课题研究进度计划本次毕业设计的期限为: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2
5、月。计划如下:2010年11月初,完成课题任务分析,收集资料,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相关文档。2010年12月初,做好毕业设计开题答辩的相关准备工作,参加学院统一安排的开题答辩。2011年1月中旬,开始做PLC软件的设计,并在实验室进行调试。2011年3月底,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2011年4月初,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准备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五、参考文献[1]张福学.安全防灾传感器系统[J].北京信息工程学院,1998.[2]肖金球.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武汉
6、美.主动式红外防盗报警器[P].中国:专利号88208539.5.1990-06-06.[4]谭文庆.基于GPRS移动通信和多媒体短信业务的远程监控系统[P].中国:发明专利号,03140012.4.2004-04-14.[5]莫万祝.多功能无线防盗报警器[P].中国:专利号,01239665.6.2002-01-09.[6]王勇,陈杭生.一种用于车辆监控系统的红外探测装置[J].电讯技术,1999,(3):60-63.[7]李玉国,薛成山.多路无线红外防盗报警系统[J].山东师大学报,1999,14(1):82-83.[8]卢万
7、欣,梁桂云,韩永林.激光预警装置激光技术[J].1992,18(3):180-183.[9]SIEMENS.MC35IATCommandSetSiemensCellularEngines,April11,2003.Version:01.02.[10]黄小池.智能家居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计算机科学,2003,1:74-75.[11]李光飞.单片机课程设计实例指导[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12]LammelG,SchweizerS,RenaudP.MEMSlnfraredGSpectrometerBasedo
8、nAPorousSiliconTunableFilte,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2001.MEMS2001.The14th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2001Pag(s):57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