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32510
大小:7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2
《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酒酌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踌躅不敢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3、分析文中“比兴”、反问的作用过程与方法K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2、采用品读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制度,导致士族、庶族
2、等级特别森严,广大庶族寒士很难跻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贫寒士人心情郁闷,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拟行路难》,看一看这些庶族寒士的心态。二、解释题意《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如鲍照《拟行路难》18首。《拟行路难》组诗主要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三、简介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一)鲍照生活的时代背景
3、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士族门阀制度。门阀制度下的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的生平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镭下农”(《般続》)。据史载,鲍照26岁将献诗言志于临川王刘义庆。有人劝阻:“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
4、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他稍获赏识,任临川国侍郎,后任太学博士及县令等。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子顼举兵叛乱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中。钟蝶《诗品》中说“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是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作品风格俊逸
5、,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有《鲍参军集》传世。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四、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诵读要求按课后练习一。本诗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感情基调: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五、理解思想内容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
6、,是门第决定的。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形象地揭示造成了一种这正曲折地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
7、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举杯驱愁、大放悲歌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4、分析第七、八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
8、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