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30454
大小:6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2
《中国哲学毕业论文试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试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2014年6月25日试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论文摘要:文章以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为基础,以“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观为支撑,以“取物冇节”的生态发展现为保障,较深入地揭示了儒家生态保护思想的先导性、睿智性和系统性。论文关键词:儒家;生态伦理;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冇节为实现人类生活的永久幸福而注重生态的平衡与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绿色主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思想已关注到了此问题。与历史发展相伴随,儒家生态保护思想逐步实现了逻辑的演进链:即从“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核心的确立,至仁民爱物"生态保护观的实施,
2、再到“取物有节”生态发展观长效机制的保障。一“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通过赋予天以伦理道徳的屈性,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的统一。“大哉!尧之为君也。巍魏乎,唯大为大,唯尧则Z。气论语))这里孔了肯定了天和尧的同样伟大,并认为只有尧才能仿效天,因为尧是人类的最杰出的代表。蕴涵着人与天可以相通,即人与自然可以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还通过对自我一生发展历程的自叙,进一步显示了这一思想。他说:“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孔了对
3、他七十年的坎坷人生道路作了总结,其中所包含的“天”或,吠命''便是贯穿其一生思想和实践中的灵魂和宗旨。统观全局,“天命”一词在这里虽一偶见,但“知天命”却是孔子一生的追求。正如路德斌指宙的“志于学而立'与'不惑,,不过是“知天命叩勺准备阶段,而'耳顺'和'纵心所欲,不愈矩'的境界也不外是'知天命'Z延伸。孔子年五十时,对天命还只是钦rr,人与天命还被分为两部分,但在知犬命Z后,门然便是一个如何与Z融合,以求达到最高境界的问题。很明显,对于“天命讪“知"至“耳顺",“纵心所欲,不愈矩",以至整个身心与“天命,,合而为一,这是一个渐进过程。所以当孔子七I•时,其境界便升华,进
4、入终极状态。随心所欲而不逾越“天命"(自然规律)之规矩,举手投足,无非天命流行;身心与天命契合无问,融合为一,无内外Z分,无天人Z别。这无疑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孟了进一步发展了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孟子从挖掘人的心灵,知晓人的木性,从而知晓天的木质,进而达到“天人合一雹易传•系辞云:“易Z为书也,广大悉备,冇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Z,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Z道也。”很显然,天道,地道是对人而言的。人道指的是社会法则,特别是伦理原则。可见,易传是把自然
5、与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真实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的。(礼记•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共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Z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脖,“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效特性云:“阴阳和而万物得。”这些都是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看作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道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说的是“天人合一",就是“动而相益宋代程颍说「'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天下,杯以天地刀物为一体。"述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厂(程氏遗书》)强调“天F“人”的同一,即“天地人只是一道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6、强调说:“圣人尽人之道而合天道,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周易外传)))讲的天的根本性质足“健”,人的生活特点是“动",人的“动''与天的“健”是一致的。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大系统把握的,强调天人的和谐,即人与口然的协调与和谐。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以对子孙后代极其负责的态度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中所阐明的那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
7、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孑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一论断的根据之一,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二“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观孔子以“仁民爱物”的命题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气论语)孔了心日中的天是有生命的,认为万物随着四季的轮回,在生成,生长,生生不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自然万物既可以渗透人的感情,又可以寄托人的生命与人相互沟通,相互依赖。仁,知之人爱人,也爱物;爱社会,也爱口然。“翼不称其力,称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