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严重口腔颌面创伤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严重口腔颌面创伤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严重口腔颌面创伤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山西省长治市046000【摘要]目的:通过对严重颌面部外伤患者治疗后的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心理障碍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W2011-2012年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口腔颌1!1严重创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症治疗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用SCL-90症状自评清单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统计评估。结果: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障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相关因子与全国常模间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2、X结论:对严重颌面创伤患者采取治疗及护理手段,减轻其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关键词严重颌面创伤;急救;心理干预严重颌面创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危急重症,常伴有颌骨多发性骨折、颅脑、脏器及四肢的损伤,由于颌面生理解剖结构复杂,极易造成上呼吸道堵塞、动脉大出血及颅脑损伤,病情危险[1];同时,此类创伤会造成口腔颌面部的严重畸形,咬合关系紊乱,患者不仅要承受生活上的不便,还要面对颜面瘢痕、畸形和口颌功能障碍造成的社交压力和精神痛苦,容易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2]。
3、心理干预治疗通过心理引导的方式,改变患者的认知观念和应对社会的态度,可减轻颌面外伤患者的心理问题,改善术后恢复[2]。本硏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于本院接收治疗的69例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分析其心理因素,探讨其护理对策现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2012年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口腔颌面严重创伤患者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11例,年龄19・55岁,平均W(31.82±10.43岁X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31例,中专20例,小学及文盲18例。以改进后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法(RIS
4、S)[3]将患者颌面创伤严重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严重4组,其中轻度13例。中度30例、重度11例、严重5例。1.2治疗方法(1)临床治疗:对各颌面创伤患者根据美容外科原则进行手术,原则上尽量保留患者原牙,松动牙进行固定,脱落牙进行植牙,恢复口腔牙床的完整;颌骨骨折患者根据创伤情况应尽早进行复位以恢复咬合功能并及时进行固定;面部神经损伤者及面部器官损伤者及时修复神经及面部腺体、组织等器官。(2)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应贯穿各患者治疗始终,包括手术期间及术后住院恢复期间。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应激性心理干预,安抚患者及其
5、家属,普及口腔颌面安全健康知识,稳定患者情绪,消除其对治疗的恐惧与不安,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3)心理状态评估法采用症状自评清单(SCL-90),评定前向各患者解释评走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由患者独立完成,文化程度低下或是肢体障碍而无法独立完成者可通过提问方式进行评估。统计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9个因子的得分和总分情况。术前术后各进行一次心理测评,统计并评估患者得分情况。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2结果
6、统计患者SCL-90表中9个因子的得分情况,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lo表1:息看SCL-90各因子得分与C8内肃模的对比评定項目0E内常樓严車触面创伤患者总分26±1917±14<躯体化1.37±0.511.19±0.1沪强迫症1.62±0.531.29±0.36*人际关系1.65±0.611.41±0.5P抑郁1.5(k0.491.32±0.37»1.39±0.471.17±0.33*敌对L46±0&121±0.52«恐愼1.23±0.391.15±0.27»備执1.43±0.6
7、513T.55*精神和性1.29±0.44LO3±O.59・注:与蛋内苇模相比.PV0.053讨论本次硏究发现”经过干预治疗后,患者的心理健康指标各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并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并且由于性别、文化程度及创伤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心理干预效果的不同,这也提示我们在干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心理干预护理对严重口腔颌面创伤患者术前术后的病情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同时在实施心理干预时,也要注重干预护理的个性化,针对不同患者,不同创伤程度,灵活选择各种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
8、果。参考文献[1]彭虹,王元,游云华.严重颌面创伤患者的系统化护理探讨[几中国临床硏^2013,26(08):870-871.[2]杜福江,马夏霞,郦兴等.口腔颌面创伤后的早期心理测评及心理干预[几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11⑸:420-423・[2]薄斌,周树夏,顾晓明等.颌面创伤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