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现代中国文化(讲)-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专题09 现代中国文化(讲)-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ID:46321455

大小:1.18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22

专题09 现代中国文化(讲)-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9 现代中国文化(讲)-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9 现代中国文化(讲)-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9 现代中国文化(讲)-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9 现代中国文化(讲)-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09 现代中国文化(讲)-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向一“双百”方针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2)命题规律这一考向是这一专题的高频考点,这一考向主要的考查题型是选择题,在近几年不算是热门考点,但仍然需要把握基础知识。例1(2017届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高三上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A.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B.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C.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D.要制定中

2、国文学发展的规划【答案】B[来源:学科网]【解析】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文艺创作的要求。学科网2.讲基础时期发展历程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①表现: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作为基础和长期性的方针②影响: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发展受阻①表现:将一些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认为代表不同的阶级;许多知识分子被划归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②影响:知识

3、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1976年后重新强调“双百”方针①表现:“文化大革命”后,清除文艺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②影响: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3.讲典例【例1】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评论围绕的主题是

4、()A.“双百”方针的实施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答案】A【趁热打铁】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A.学术问题上可以百家争鸣B.文艺创作上应该百花齐放C.艺术创作要坚持党的领导[来源:学科网ZXXK]D.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宣传【答案】B【解析】考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文化成就•百花齐放。

5、学科网4.讲方法这一考向主要把握“双百”方针的基本内容、作用,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同时把握一定的文字型题型的解题技巧。把握“双百”方针所考查的侧重点是“百家争鸣”还是“百花齐放”。5.讲易错【题目】下图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来源:Zxxk.Com]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B.“双百”方针的落实C.中共八大决策的实施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答案】A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解析】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

6、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三大改造【反思】注意把握“双百”方针的内涵和作用。数据计量型选择题,就是依据数据史料来命题的选择题,该题型主要以数字表格、坐标曲线、柱形图、扇面图等为载体,借助具体数据信息,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及迁移知识的能力。解答关键在于从纵横的角度多方面分析对比材料数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考向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2)命题规律这一考向大部分的材料解答题是与中国近现代教育、西方教育进行对比性综合考查,主要考查其特征、背景、影响等。例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37)“教

7、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