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17975
大小:1.78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9-11-22
《用心灵感悟课堂, 用对话理解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用心灵感悟课堂用对话理解教学——谈谈初中语文课堂的观课议课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田春林“评好课”?一、在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的那一天,我让学生静静地坐了一节课,让他们静静地想一想,没有设定任何主题,除此而外我什么也没讲。第二天,我让学生把昨天想得内容讲一讲,学生谈得很多,谈到珍惜、谈到灾难、谈到感恩、谈到亲情、谈到要团结、谈到有努力……二、在某节课上,一位语文老师被调皮的学生气哭了,一霎时,所有的学生都惊呆了。老师伤心流泪之时,却找不到纸巾擦眼泪;此时,几个学生,纷纷哭着跑上讲台,把一张张洁白的纸巾递到老师面前……此后,居然,这个班的纪律好了许多。三、钱穆教作文的方法很
2、有趣。他认为,作文就是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他要求学生想说什么如实写下即可,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提问。一天下午,钱穆要求学生做作文,作文题目为《今天的午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以后,钱穆选择一篇写得好的抄在黑板上。这篇作文结尾是这样写的:“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通过这篇作文,钱穆告诉学生,说话、作文要有曲折,要有回味的余地,就像这篇作文的最后一句:“可惜咸了些。”钱穆常常带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去了解社会,观察生活,开阔视野。有一次,他带学生来到郊外的一个古墓边,这儿有上百棵古松。他叫学生找地方坐下来,静观四周
3、地形景色,然后各自写下来。接着再叫学生围坐在一起,要求每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忽略了,什么地方遗忘了,什么地方轻重倒置了,什么地方先后不当了……当场要求学生讨论,根据眼前实景相互对照,进行修改。这样学生们感到既生动有趣,又切实有效。讨论完毕以后,钱穆引导学生说,今天还有一景,你们没有注意到。你们听听周围还有什么声音?学生们根据老师要求,都纷纷注意去听,他们听到了风声。接着,他提醒学生注意,这种风声与平日听到的风声不同。他说,此处多古松,风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密,风过其间,其声飒然,自然与别处风声不同,这就是松风。学生们在钱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几多思考,几多观察
4、,几番讨论,感到其乐无穷,下笔也就言之有物了。三维目标的观照下,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生命成长,有效达成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润泽生命灵魂的目标。一、什么是“观课议课”?“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感情)。”(艾帕尔.梅拉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一)“听”与“观”,你选择!(二)“评”与“议”,你选择!主要过程参与者关注点做课取向标准“评”做判断,下结论主、客体全面信息展示性做课统一规范“议”发表意见,进行商议平等主体集中焦
5、点发展性做课多样选择“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促进反思的过程。“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象。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
6、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观课议课”“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二、怎样“观课议课”?(一)准备阶段两件事1.咱们要观谁——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说”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
7、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教学《岳阳楼记》,在第二课时里的这一个片段,欧阳老师是这么提问的: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对前面的文章作了照应,使文章顺利地从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这“二者”指谁?范仲淹同意不同意这两种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呢?既然不同意,那为什么还要写出它们来?第三种心境是由哪个句子表达出来的?以上“二者”都是作者
8、所不取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