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10483
大小:7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2
《【精品】浅谈中国古代清官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古代清官思想姓名:李青勇学号:2011300130028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摘要:封建官僚体制的建立以皇权展开并逐级纵向扩展,封建士大夫如同皇帝的手伸向民间牢牢对大众进行着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官只是以一种更为高明的手段用软性的方法实现了这种控制,当然,这种控制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的,好的清官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为实现自身抱负,也为造福一方百姓,却在不自觉中缓和了官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变向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历史上清官思想的存在是人民一种感性的乌托邦式的向往,渴望天下所有官皆是好官,从虚化的不可控的人
2、性的角度而不是从实体可控的体制的角度来期待转变,是一种麻木的表现,期望人性更是百姓无权的一种无奈的表现。无论再怎么期盼清官,不从体制上进行转变,清官永远都是有限的,好官也是有限的,人民的幸福也是有限的。关键词:清官情结儒家德治人治封建官僚体制官德正文:中国人一直是有清官情结的。国人皆爱清官、盼清官、歌颂清官,建立在这种大众心理上的清官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清官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古代清官思想又有什么特点和魅力足以让其印刻在国人的脑海里数千年而不淡?清官思想的出现究竟是对传统文化的贡献还是对现实无
3、情的揭露?顾名思义,清官即是清廉不贪的官,但清官不一定就是好官。熙说过这样一段话7为官之人,不取非义之财,一心为国效力,即为好官。或操守虽清,不能办事,无论谕旨批驳与部驳之事,积年累月,概不完结,似此清官,亦何裨于国事乎?”①可见,在统治者心中只是清正廉洁并不能称得上一位好官,有能力能办事的官才是好官。既然清官并不等同于能官,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大众依旧歌颂崇尚清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也是一部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的封建系统完善史,而官吏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统治者修缮的工具。清官再清,先还是官,维护封建统治者的
4、出发点没有改变。我们不否认清官自身所存在的特有的品质,也不怀疑清官济天下苍生的抱负,我们不是说清廉不值得肯定,毕竟,不是每一个官员都可以成为清官,他们所具有的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舍生请命、除暴安民的道德品质不是每一个官员都可以具有的。但从其阶级属性上来分析,清官仍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站在人民大众的对立面上,这一个根本不会改变,他们秉公执法,执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法;他们为民请命,也会在农民起义时毫不犹豫的镇压;他们除暴安民,打击豪强,却不会打击掉整个豪强集团。对清官来讲,"不管他们的事业是多么轰轰烈烈,其行动从来没有
5、越过统治秩序所许可的范围一步”②。儒家思想几千年深深影响了每一个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人,当然,也包括了封建士大夫。儒家是崇尚人治和德治的,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认为与以法律为辅。德治与法治相对,重视礼仪教化,而人治就是重视人的道德相比,法律是一种不得已而行之的下策,治理国家应以道德为主,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
6、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清官正是凭借自身清廉的感召力而获得百姓的认可甚至流芳百世,而百姓也崇尚高尚人格的人,遥相呼应,双方互相切合,铸就了清官思想得以生存的思想基础。春秋史书中对为官之道也作了这样的排序r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④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该篇把修养官德列在建功创业、建书立说之前,对官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清廉,正是官德的组成部分之-,古代对官吏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善、慎、廉上,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形成了比较系统
7、的道德规范。清官在历史中是“物稀而可贵”,屈指可数。清官为什么少?难道仅仅是官员自身品质的差别?那么,那些进入官场身怀抱负最终走出却面目全非的官员如何解释?他们一开始也具有相同的高尚的品质,什么让他们改变?归根结底,还是制度和体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决定的。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普遍是有济世情怀的,很多官员会怀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坦荡抱负进入官场,却最终会发现在官场上,一个人道德上的善恶无法与现实“潜规则”中的利益和得失和体制相抗衡,因此自身也就很难保持清正廉洁,历史上的清官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出师未
8、捷身先死”,不是体制内的人不懂官场生存之道,自身抱负尚未实现便已被淘汰出官场;要么被神话,统治者他们把这种人说成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从而给受苦的老百姓一种幻想:只要有了“好官「清官”,老百姓就不会再受屈、受压。而使得群众关注的焦点从制度本身转向人,从而达到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所以,会存活的清官便受到了来自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方面的歌颂。地主阶级歌颂他们为缓和阶级矛盾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