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02944
大小:231.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22
《现代教育学之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1806年以前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1815年~1867年1月18日称为“德意志联邦”,1867年~1918年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内忧外患邦国林立,其中最大的两个是奥地利和普鲁士拿破仑1806年占领德国后,神圣罗马帝国灭亡1866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成为德国境内唯一可以结束德国混乱局面的邦国。1867年普鲁士击败法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全民教育,国家支
2、持教育(柏林洪堡大学)作者简介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著《普通教育学》,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1837年,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1841年因中风逝于德国哥廷根。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童年他有着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妇人。赫尔巴特是独生子,家庭温暖,使他感到无比
3、幸福;但不幸有一天他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使得一辈子身材瘦小,无法健壮的生活。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在他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赫尔巴特的哲学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对赫尔巴特的影响是最深的,但是他并不希望停留在康德追随者这一层次,所以后来赫尔巴特独辟蹊径,站到了批判康德的战线上。赫尔巴特同意康德“自在之物”(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的说法,
4、认为物质是实在的。但是他不同意康德“主题天生就具有感觉形式,没有这种形式就没有任何感性直观”的观点。赫尔巴特是实在论者,认为人能通过经验解释现象,而现象蕴含着实在,现象在同样程度上暗示着存在本身。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三阶段第一阶段: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1802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先后写出了多部著作,其中最重要著作当属《普通教育学》。第三阶段:科尼斯堡时期(180
5、9~1833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对心理学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且侧重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我觉得可以用数字1,2,3,4,5,6来诠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赫尔巴特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2”——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理论基础。(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3”——管理,教学和训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三种手段。“4”—
6、—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是教学形式的四个阶段。“5”——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6”——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和宗教六种兴趣。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养成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内心自由:有了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就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2.完善: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3.仁慈:绝对的善,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4.正义: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问题。5.公平:当人“故意作祟”时应予以应有的惩罚。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看法认为儿
7、童生来就“有一种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还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对儿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使其形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不会向“反社会的方向”发展,加强对儿童管理的政治意义在于把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忠于普鲁士君主的人。什么是训育?训育是指“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训育的四个层次: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训育的措施主要有抑制、惩罚、榜样以及奖励等教学形式的四阶段明了:处在感官前的表象在静止状态中对教材的钻研。(直观)联合:新旧观念开始发生碰撞、融合,但是尚未出现最后
8、的结果。(分析)系统:通过审思,是新旧观念系统化,获得新的概念。(综合法)方法:通过练习巩固强化新习得的知识。(布置作业)联系四个阶段的的桥梁是兴趣活动。学生的六种兴趣赫尔巴特认为的六种与学科是相联系着的兴趣1.经验的兴趣:知识之源,诱发儿童的经验兴趣是学校的教育的起点。(自然、物理、地理等)2.思辨的兴趣:人由于“深思”而掌握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知识。(数学、逻辑、文法)3.审美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儿童的“心灵”就会向往“美”的事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