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

ID:46301532

大小:470.8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2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_第1页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_第2页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_第3页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_第4页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23一129,2010地质学刊第34卷第2期doi:10.3969/j.issn.1674-3636.2010.02.123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王大洋,王峻(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对研究_区沉积相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根据岩性组合、岩石颜色、沉积构造等多种因素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划分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4种沉积体系,并对各沉积哑相构成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均属陆相沉积,总体上发育三级扇的沉积模式,即由盆地边缘冲积扇经河流冲积平

2、原到三角洲再经浅湖到半深湖。通过对研究区内沉积相和沉积构造的综合研究,本区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河流一三角洲一湖泊的沉积模式。关键词: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沉积模式;川西中图分类号:TEl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36(2010)02—0123—070引言前陆盆地是指形成于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冲断挠曲盆地,主要是由于逆冲推覆造山楔加载于拉伸变薄的克拉通前缘岩石圈之上,使其被动下弯而形成的。前陆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油气储量占世界油气总储量的45%左右。川西前陆盆地位于龙门山和

3、米仓山一大巴山山脉的前缘地带,西起龙门山山前断褶带,北至米仓山一大巴山山前断褶带,东至巴中、合川一线,南抵自贡、乐山等地,面积约8X104km2(图1)。侏罗系是该地区重要的产油气层位之一,已发现和投入勘探开发的大、中型天然气田有10多处。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沉积,总厚度达1500m一4700m。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自下而上包含的地层单元有:下侏罗统白田坝组J,b(往盆地内部称自流井组J。z),中侏罗统千佛崖组J2q(往盆地内部称新田沟组J:石),沙溪庙组J2s(分上、下两段,上段常称为“上沙溪庙组”J2s2,下段常称为“下沙溪庙组”J:s1),上侏罗

4、统遂宁组J3sn和莲花口组J,Z(往盆地内部称蓬莱镇组J3p)。图l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分区图(据姜在兴,2007)1一地名;2-盆地范围;3-推测断裂带;4.大断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的地层、沉积、构造演化、储层特征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但专门针对盆地侏罗系的沉积体系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尚不详细。基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盆地约8条野外露头剖面的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及盆地内大量钻井的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运用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收稿日期:2009一11—02;修订日期:2009—11—12;编辑:陆李萍作者简介:

5、王大洋(1985一),男,硕士研究生。沉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岩相古地理及层序地层学地质学刊2010年6月的方法和原理,综合考虑研究区内的岩性组合,岩石颜色,沉积构造和植物化石等反映沉积环境的多种因素,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识别划分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4种沉积体系。1岩石学特征自流井组(J,三)命名于自贡市自流井,岩性为一套紫红色及黄绿色泥(页)岩夹薄层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生物碎屑灰岩或泥灰岩为主的地层,常见韵律结构。富含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等生物化石。厚200m一700m。在垂向上岩石组合具明显的分段性;自下而上划分为珍珠冲段、东岳庙段、马

6、鞍山段和大安寨段4个岩性段。自流井组广泛分布于除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山前和盆地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以外的盆地中东部和盆地中南部广大区域。其总体分布特征具有西薄东厚的特点。自流井组主体为一套浅湖一半深湖相沉积。白田坝组(J,b)仅分布于龙门山中、北段前缘的江油、广元和米仓山一大巴山前缘的南江、旺苍、万源一带,以广元千佛崖白田坝组剖面为代表,由3套岩性组合而成。底部为冲积扇相的紫红色、杂色粗一巨砾岩,夹砂岩透镜体。砾岩的砾石圆度好、分选性差,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含少量灰岩和浅变质岩砾石。砾岩层之上,为厚数十米至100余m的含煤泥页岩夹砂岩或

7、砾岩层。煤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40em,厚者可达40cm一60cm;普遍含结核状、透镜状菱铁矿。中、上部为黄绿、紫红色砂泥互层,中夹1层一8层厚度不等的砾岩透镜体,局部夹介壳薄层。千佛崖组(J:口)以命名地广元千佛崖剖面具代表性,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前缘的彭州、江油、广元一线及米仓山一大巴山前缘的万源一带。厚度变化较大,为30m~350m;且东厚西薄,达川一万县一带最厚。总体上看,千佛崖组属于河流一滨浅湖相沉积。新田沟组与千佛崖组属同时异相关系,在盆地内广泛分布,厚130m一400m,为一套还原一次氧化环境下的湖相砂泥岩沉积。沙溪庙组(J2s)由灰、灰紫

8、色厚层至块状粗、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紫红色粉砂岩、泥岩组成的数个不等厚韵律层组成。底部砂岩厚度大且层位一般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