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3

[哲学理论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3

ID:46298720

大小:7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2

[哲学理论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3_第1页
[哲学理论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3_第2页
[哲学理论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3_第3页
[哲学理论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3_第4页
[哲学理论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3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理论论文]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与任何人无关。”(以上引自《一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成长史》)在这些与青春的成长有关的叙述中,似乎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个人终于可以决定口己的生活,可以实践自己的计划和主张“,可以说,他们从王小波那里获得了一种自立自主的意识,开始能够指认出哪就是我应该成为的状态“或”那就是我”,也就是说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始确立,在这个意义上,王小波无疑充当了他们成长长大的“镜像”,于是,经过”镜像阶段”的他们就成为自由一代自由分子自山主义分子,而”镜像”在拉康的意义上,意味着主体与他者的多种课读,同样,把工小波的“特立独行

2、”的话语转化成或内化成这种青春成长的叙述,也必将是一个课认的过程。充当镜像的那面”镜子“无疑是王小波写的那篇著名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屮讲述了“我“在插队时,见到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Z所以说它特立独行,是因为此猪不安于自己的命运即或成为肉猪专职长肉或成为种猪专职交配,而是走上了一条“对抗“这种被人类安置好的命运的道路。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牛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28]借用文革的荒诞经验讲述一种道理和人生哲学,是王小波在杂文中

3、惯用的叙述策略,显然,作者在讽喻文革(“非理智的吋代“),也在褒扬一•种“特立独行“的自由品格,但王小波设立在文革背景即特殊历史时空中的“特立独行”,却被青年人轻易地移置到他们的人牛实践当屮,从而抹杀了作者敘述的历史空间。与其说他们选择了“特立独行”的自由之路,不如说他们为自己的青春的反叛玩世不恭对未来的恐惧找到了华丽而时尚的借口,不管这里的文章是他们冇意在自己的青春成氏史中建立一种与王小波的关联,还是他们对王小波的阅读建构了他们自身的青春叙述,这里”特立独行“成为充当咱由啲托词,不仅是一种混淆了H我与他者、真实与虚构的误读

4、,还是一种忽略和消平了叙述的历史背景与深度的简约。再加上这些发表王小波杂文随笔的媒体本身就是制造和传播某种消费时尚或准确地说蕴涵某种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的载体,而作为其读者的他们也容易在其屮获得认同感,并把这种认同感内化成一种白觉的叙述即关于”特立独行“的成长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不能排除王小波对于一些青年人的影响或者说成为他们的文化偶像,而且在他们的叙述中,王小波作为偶像的意义自然地与罗大佑放置在了一•起。“90年代的王小波就像80年代的罗人佑,他的书在被窝里翻成了’咸鱼卷',在课桌底下互相传递,最后往往被'看没了“(引自《

5、自由一代的阴阳两界》)“你看到那些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他们和罗大佑一起制造了一个具冇文化狂欢又具冇怀旧仪式感的空间……有些时候人们表现得很随便,因为他不匮乏了。当人们的匮乏感消失Z后开始表现出一种自由精神。然而这种不匮乏感背后的自由和王小波所写的时代是多么不同。“(引自《爛增时代的自由分子》)他们把王小波与罗大佑相捉并论,似乎想为自己的一•代寻找出他们的可资回忆和标记的”罗大佑”,在这个意义上,王小波无疑成为他们青春成氏与反叛的偶像标识。罗大佑Z所以会与“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制造了一个”具有文化狂欢又具有怀I口仪式感

6、的空间”,是因为那些身受罗大佑影响的年轻人在完成成长之后,“罗大佑”成了他们怀旧即回忆痛处的青春岁月的符号和引子,而这些更年轻的一代与王小波的意义也止在于此,王小波作为伴随和催生他们成长的文化资源,必将在他们完成成长之后化为追忆过往的可以清晰被指认的符号,这恰恰是这些成氏中的年轻人对于王小波所寄予的一种与个人青春叙述相关联的文化想象。进一步说,强调王小波少罗大佑的关联,可以清晰地辩驳出这样一个事实,在受众层面上,王小波与罗大佑共同分享了或分属于同一个阶级或阶层的文化选择与趣味,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都市青年的亚文化,“这些亚群体有

7、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各种媒体组织、政治组织、消费商品和休闲活动冇着特殊偏好”[29],王小波也冇幸成为其文化形态可以说,正是这些具有小资情调的年轻人成为都市亚文化的消费主体和主要受众。4、知识分子与自由独立《王小波作为知识分子》[30]作为论述王小波的最后一篇,由四个人的评述组成,除朱正琳[31]外,陈嘉映、邓正来、盛洪都是相应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借助《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并非学术化的刊物发言,没有采用学术化的语言,但非常理性和一致地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不耍把王小波评价的过高“(邓正来):”王小波的杂文在常识层面上谈的

8、很好,在更深的问题层血上就没有讨论”(陈嘉映);”他表达的很多思想内容其实是已成套路的,并无创意“(盛洪),川规范的学术思想來批评指责王小波的杂文,如同川大炮打苍蝇,似乎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讨论问题,而这些论述也脱离了文章题目所要求的“王小波作为知识分了”的主旨,在这个意义,我觉得这篇文章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