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98578
大小:6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2
《[精品]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探讨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探讨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心率情况和心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的控制(P〈0・05),且试验组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P〈0.05)。结论屮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关键词:中
2、医药;心律失常;方法;临床效果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尤苴是多发于中老年群体[1],对老年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耳前主要通过药物方式。而单纯的采用西药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旨在分析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方法和效果,特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78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试验。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78例心律失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试验组中有17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19〜85岁,平均
3、年龄(58.56±10.11)岁,患者的病因包括:神经功能失调4例,冠心病22例,心肌病1例,风心病2例,心肌炎后遗症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对照组中有16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57.44±10.09)岁,患者的病因包括:神经功能失调3例,冠心病21例,心肌病2例,风心病3例,心肌炎后遗症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等药物,同时口服地高辛,0.125mg/次,1次/d;试验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对
4、快速型患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苔薄白质暗红)采用〃凉血养心、益气通脉〃,处方约物包括白术、赤芍、太子参、丹皮、丹参各30g,麦冬15g,五味子、佛手、香椽、香附各10g;对缓慢型患者(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肢体发热或肿胀、腹胀、质暗红、苔白)采用〃心脾气虚、湿阻心脉型〃,处方约物包括:独活、太子参、羌活、泽泻各30g,茯苓、柴胡、陈皮、防风各10g,葛根、升麻各15g,1齐U/d,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d,在此服药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心功能。完成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心率和心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对比。1.3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
5、的治疗前后心率和心功能情况[2]进行分析对比。1.4统计学处理木组试验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采用均数土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P<0.05则表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弄(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的控制(P〈0・05),•且试验组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P<0.05),见表1。3讨论心律火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老年女性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国外的相关医学统计资料称心律失常的发
6、病率已超过50%,而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30%左右[3]。这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和山活方式的不同,另外则是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不典型而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因此在统计数据上难免会有一定的疏漏。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包括心衰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缺氧、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等。因此,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吸氧、舒张支气管,这样来减轻扩血管心脏心累心悸[4]。而单纯的采用西药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采用屮医药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应积极通过脉象,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
7、以及舌象等辨证施,以此提高治疗效果。中医将心律失常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快速心律失常脉象主要表现为疾、促、数、促代或涩而数等,该类型患者有一个共性,即〃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痰郁化热、血脉疲阻。该症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会导致〃急〃,并进一步引起〃乱〃,患者会表现出心率加快,此时即为以上所述的不快速型心律失常;对该类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应重点解决〃热〃的问题,因此使用的药物应选择凉血清热的类型,同时还需要根据热产生的机理按照益气通脉养心的法则综合治疗;另外是按照兼症酌情选择理气、祛风、化湿之药,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的症状适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