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95097
大小:2.74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2
《基于胜任力评价的工资等级入级方法设计与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开发技术ITECHNOLOGYOFHRD.余顺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欧.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吐aIl90u789@163.∞m。本文受中央高校基金(13Ms33)资助。基于胜任力评价的工资等级入级方法设计与应用●余顺坤张欧内容摘要工资改革是企业改善内部管理的必经之路。但无论是企业自主操作还是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工资改革最终落实到每个员工时往往困难重重。本文以浙江TH建设有限公司的工资制度改革为例,提出了基于胜任力评价的工资等级入级方法,实现
2、了员工与工资等级的合理匹配,该方法评价科学、操作简单、群众接受程度高,为企业工资制度改革顺利落地提供借鉴参考。关键词工资改革工资等级制胜任力入级评价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在业务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内部运营管理必须同步跟进。梳理管理问题、夯实制度基础是每个发展中的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工资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制度,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与可持续发展。企业工资改革落地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保证制度刚性的同时,让员工最大程度的接受。目前,等级制工资制度已被企业广泛应用,工资改革落地的关键就随之变成
3、了如何将员工与工资等级合理匹配,即如何进行工资等级入级。本文将回顾主流工资制度设计思路,通过对几种常用工资等级入级方法的比较分析、结合浙江TH建设有限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实践,提出基于胜任力评价的工资等级入级方法,以期为企业进行工资改革提出实用的操作思路与专业的技术方法。、工资制度设计思路与工资等级入级方法(一)主流工资制度设计思路工资制度是指与工资决定和工资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方法(康士勇,2010)。科学有效的工资制度能够激励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工资制度也是企业对员工贡献(包括他
4、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的回报和答谢。因此,工资不仅仅是员工的劳动所得,也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根据不同的付酬因素,工资制度设计有以下五种主流思路:基于岗位、基于绩效、基于技能、基于市场和基于年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企业选择不同的工资制度思路进行组合(康士勇,2012)。然而,无论在何种类型的企业中,岗位永远是劳动的基本载体,基于岗位的岗位工资制度永远是企业薪酬制度的主线(康士勇,2010)。由于从事同一岗位的劳动者在劳
5、动熟练程度、工作负荷、职责分工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此“一岗多薪制”的工资等级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边文霞,2011)。“一岗多薪制”的工资制度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成长发展,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思路,被众多正在发展壮大的企业所认可。“一岗多薪制”的岗位工资设计,首先要确定各岗位的岗位等级,它以岗位评价为依据,根据岗位评价结果确定每个岗位的岗位等级;然后,同一岗位等级内再划分成若干档次,体现员工在能力、绩效、劳动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员工工资水平的高低差异;是企业工资制度公平性的体现。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必然存
6、在差异;同一岗位上的不同劳动者为企业提供的相对价值也存在差异。企业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合理的体现这些差异才能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问题连连:工资等级入级标准能够反映劳动者差别吗?入级评价怎么操作才能保证公正、客观?评价结果员工能够接受吗?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无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管理实践人员,都进行了诸多研究和尝试,开发出了不同的入级评价方法。(二)常用入级方法评析目前企业最常用的工资等级入级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设置具体入级条件”与“能力素质模型测评”。1、设置具体入级条件目前,企业
7、最普遍采用的入级方法是设置具体入级条件。企业根据需要从工龄、学历、职称等维度设计入级标准。该方法标准客观、操作简单,因而应用最为普遍。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工龄、学历等客观入级标准无法准确衡量员工个人能力水平。举几个例子,一个20年工龄的老人就真的比10年工龄的干得好吗?一个博士就真的比硕士好用吗?答案并不确定。站在企业的角度,需要激励和嘉奖的一定是能用、好用的员工,而不仅仅是学历高、工龄长的员工。2、能力素质模型测评国内外学者针对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经典的冰山模型、洋葱模
8、型已为人们熟知(张钊、朱荩予,2009;王文成,2014)。能力素质模型通过对员工需要担任的任务角色进行系统分析,明确胜任该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能力素质模型对个人能力素质的剖析十分透彻,但从实用性角度讲,其操作过程过于复杂,一般企业无法自行承担,通常需要借助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能力素质模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判断员工“潜在劳动能力”能否真正转化为“企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