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琪-地理文献阅读与写作

李梦琪-地理文献阅读与写作

ID:46287520

大小:1.03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2

李梦琪-地理文献阅读与写作_第1页
李梦琪-地理文献阅读与写作_第2页
李梦琪-地理文献阅读与写作_第3页
李梦琪-地理文献阅读与写作_第4页
李梦琪-地理文献阅读与写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梦琪-地理文献阅读与写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于建军杨锋吴克宁李玲吕巧灵姓名:李梦琪学号:0801110120SoilorganiccarbonstorageanditsspatialdistributioninHenanProvince摘要数据来源:利用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研究对象:估算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河南陆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10.27*108t,土壤平均碳密度为7.46kg·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有机碳储量在前4位的土壤类型为潮土、褐土、粗骨土和黄褐土;沼泽土的有机碳密度最大,为

2、24.54kg·m-2,其次为山地草甸土和棕壤,分别为17.69和14.64kg·m-2,三者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其碳储量之和仅占全省的6.34%;石质土和风沙土的碳密度含量最低,分别为1.32和1.38kg·m-2;全省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5-10kg·m-2范围内变动。关键字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密度,土壤数据库正文目录引言1材料与方法2结果与分析3结语4参考文献(References)510/23/20211引言主要介绍有机碳库的重要性:土壤有机碳库(SOC)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之一,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3、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解速率决定土壤碳库储量,土壤碳库储量约是大气碳库的两倍;同时,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从研究地球各圈层的物质循环,还是从保护珍贵的土壤资源出发,都需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世界各国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及源汇问题都高度关注,并积极开展研究。我国在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2材料与方法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来源:采用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成的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所提出的“土壤类型GIS连接法”来融合土壤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将土壤属性数据库中的各剖面数据连接到空间数据库中相

4、应的土壤类型图斑单元中,最终形成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的组成:主要由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土壤属性数据库两部分组成,其中土壤空间数据库基本图件是河南省所辖市县1:20万的43幅分幅土壤类型图、地形地貌图、行政区划图等;土壤属性数据库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2.1数据材料2.2研究方法国际上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一般按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生命带或模型法进行统计,本文采用土壤类型法。首先,按照土壤发生层分别采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层厚度、容重等数据,计算出每个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土层平均深度

5、及平均容重等;然后,计算每个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碳含量,给定的土壤类型总碳量计算公式如下: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一定深度的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储量。3结果与分析3.1河南省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储量及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储量在前4位的土壤类型为潮土、褐土、粗骨土和黄褐土,碳储量都大于1.0*108t,四者之和占全省总储量的69.65%;有机碳密度最大的为沼泽土,为24.54kg·m-2,其次为山地草甸土和棕壤,分别为17.69和14.64kg·m-2,三者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其碳储量之和仅占全省的6.34%;石质土和风沙土的碳密度含量最低,分

6、别为1.32和1.38kg·m-2。见表1有机碳密度最大,为24.54kg·m-2有机碳密度最低,为1.32kg·m-2有机碳储量在前4位的土壤类型3.2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密度分布全省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5-10kg·m-2范围内变动。3.3河南省与全国及其他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比较3.3.1与全国相比潮土、褐土、粗骨土、黄褐土是河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广。3.3.2与其他地区相比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4结语本文初步估算了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为评价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贡献提供

7、了一些必要的参数。上述估算主要基于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缺乏近期更为全面、详细、可靠的实测数据,因此对河南省土壤有机碳的估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各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分析数据仍相对欠缺,而且各地所提供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要更精确地确定碳在循环中各个环节的收支平衡,仍然存在许多难点。因此,需要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与紧密协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5参考文献(References)谢谢观看10/23/20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