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

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

ID:46282597

大小:508.3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2

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_第1页
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_第2页
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_第3页
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_第4页
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建构与应用●胡楠内容摘要本文从劳动关系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对集体行动的理论取向和一系列前因变量进行了梳理,并在双路径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动机模型。试图从一般心理机制的角度解释劳资博弈背景下个体参与到集体行动中的动机激活过程。最后,使用典型的集体行动案例对模型的应用性和本土化意义进行了讨论。关键词劳资博弈集体行动动机前因变量双路径模型一、劳资博弈过程中的集体行动一般意义上的集体行动(collectiveaction)通常包含两个条件:第一,个体像所属群体典型成员那样去行动;第

2、二,个体的行动目的是改善所属群体的自身状况或维护群体的利益(如为进行集体谈判取得对等资本)。具体表现为请愿、罢工、抗议、示威等(Wrighteta1.,1990;Walker,2002)。对抗性的集体行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有可能发展为行动目标更为明确、组织隍更高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革命(Tajfel,1982,Stekelenburg,2010)。劳资博弈过程中的集体行动或称为产业行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集体行动,它往往是在工业企业中形成的基于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反复博弈的现象。绝大部分是基于无法满足的合理利益诉求,而且一般并无政治

3、诉求和目的,其动作目标并不指向政府(常凯,2013;冯喜良,2015)。以2010年发生的南海本田罢工为标志,劳动争议的形式逐步从个别向集体发生转变,其内容从权利争议向利益争议转变(常凯,2013)。随着罢工潮的逐渐增多,对工人产业行动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注意。2010年以来的罢工暗示出中国集体谈判的启动需要一种“潜机制”,即依靠工人的产业行动才能启动。这样的“潜机制”实际上增加了集体谈判的成本,所谓谈判成本的前置(李琪,2011;孟泉,2013)。产业行动权利的边界实际上并非是在主体互动之前就已经被确认的,而是通过参与劳动关系的主体

4、之间通过互动与博弈,并随着环境和参与者对各自占有的资源状况的认知等因素反复博弈和建构的过程(孟泉、陈尧,2014)。工人团结意识的觉醒,影响了其集体力量的形成当其力量通过行动显陛化后,则成为了促进劳资双方选择集体协商作为解决劳资矛盾的方式的基础和保障(路军、孟泉,2011)。当前对于集体行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主体、过程、权利分野、法律规制与调整和预警机制等。采用的视角多为社会学和法学视角,研究方法多为理论探讨和案例研究。由于此类问题探讨角度的多样性已经形成了各种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本文从劳动关系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以劳资博弈

5、情境为背景,对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激发过程加以讨论。劳动关系ILABORRELATION胡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psyfoxster@163.corn。本文受到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6XNH058)“劳资博弈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的资助。劳动关系ILABORRELATION裹1集体行动的解释框架总结理论取向核心概念代表人物和年代挫折一侵犯理论主观挫折感Dollard,1939相对剥夺理论相对剥夺感Stouffer,1949社会冲突理论安全阀机制

6、Coser,1956价值累加理论结构性紧张和情境Smelser,1962选择性激励理论公共产品和搭便车Olson,1965博弈理论成本一收益衡量Neumann&Morgenstern.1944资源动员理论组织资源McCarfhy&Zald.1973政治过程理论政治机遇结构McAdam,1982社会建构理论组织文化载体Mueller,&Dennis,1986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归类Taffel,1972社会动员理论机遇一威胁成本Tilly,1978二、集体行动的前因变量近年来,集体行动理论取向在描述和解释集体行动时,从结构一行动的二元范

7、式逐步走向更为微观的行动一心理二元范式,探讨个体心理如何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解释个体参与的动机激活过程。VanZomereneta1.(2008)对先前集体行动研究中的182个独立样本结果进行了元分析,并整合出了集体行动社会认同模型(socialidentitymodelofcollectiveaction,SIMCA)。该模型中群体认同可直接预测集体行动,也可通过群际不公正变量(情绪路径)和群体效能变量(效能路径)间接影响集体行动。社会认同能作用于不公正变量,是因为它提供了不公正体验的群体分享基础,在情

8、绪上激发个体参与集体行动(Smith,1993;VanZomereneta1.,2004)。社会认同能作用于效能变量,是因为较强的认同感能够向相对无力的个体灌能(Drury&Reicher,2005)。个体可由这两条心理路径表达集体行动的意愿。在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