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ID:46263724

大小:2.17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9-11-22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1页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2页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3页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4页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价值观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处世哲学,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目的、意义、态度。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取舍。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文化演进的过程。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人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

2、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在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观念。价值观分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次。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圆圈,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审美价值观等

3、。它受制于核心价值观,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圆圈,包括政治上层建筑价值意识。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圆圈,包括关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圆圈,包括物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价值观类型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政治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社会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

4、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宗教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分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洛奇赤),分为两大类: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工具价值,反映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的看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社会以及理念等各种事物的认知和评判,逐渐展示了自己

5、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法诸家学派的价值原则中获得了自觉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需要和不同人生追求。追求仁义的儒家崇尚自然的道家主张兼爱的墨家注重功利的法家第一節 儒家崇尚仁義的價值取向一、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同一《易•乾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

6、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人也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礼记·礼运》《周易》:参赞天地之化育人生天地之间,凭借智慧、勇气和能力,克服自然界对人类存在的不利因素,创造出一个完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缺憾。三才:天、地、人民胞物与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

7、同胞;物,吾与也。——北宋·张载《西铭》二、群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1、以仁为思想核心《论语》中,“仁”出现了百次之多。“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有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而》)孟子:“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8、、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人生哲学模式。“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本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及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三、义利关系上的价值取向义与利是一对矛盾,是否可以统一?什么是“義”?《中庸》:義者,宜也。《释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