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

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

ID:46238124

大小:105.4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2

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_第1页
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_第2页
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_第3页
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_第4页
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敎硏活动2016年第7期1^30-21:00建始一中教师(66•»二刁排除弦解答宫考历丈送择题主持人:曾维雄-P2IPI.昭Zft迂主加教科处协加信息技术处排除法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谢建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及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选拔更加注重能力要求,在所有高考科目中历史科是改革时间最早,力度最大的科目,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难度都特别大。同时在高考试卷中历史科的位置也调到最后,导致学生考试时间少,考试分数低,严重影响了学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及信心。如何帮助学半提高成绩,提升学习兴趣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结合高三备课组复习备考的经验及自己的教学心得,在此就排除

2、法在历史选择题解题中的运用与大家交流,不妥之处,请大家雅正。所谓排除法是指在综合考虑题目内容、所设题干和所给答案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与题目内容不符的干扰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排除法看似笨拙,但在解题的过程中都特别重要。正确运用排除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首先必须研究选择题的命题规律及特点。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选择题的命制,不再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判断,而是对知识及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全方位的考查,包括学生的知识面及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

3、等能力方而的考查,其考查的空间范围大,能力要求高,几乎每个题都是材料解析,但总的说来其命题还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多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制度等,便于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二是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涉及到不同阶级、阶层、群体、政党等主体。三是采用单项选择模式,只有一个正答项。这就对命题者在命制干扰项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在选择题命制过程中干扰项的命制更能体现其水平的高低,既要有一定的迷惑性,又要与题干的要求有出入。认识到这一特点后,我们可以从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命制干扰项,然后从中总

4、结归纳T就项的特征,以便在做题时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判断。根据平常的积累,发现命题者在命制干扰项时主要是从这十个方面入手:时间、概念、程度、主题(中心)、主体、完成时、全面、宏观、表述绝对、特殊题型。做题过程中,首先必须仔细审题,找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涉及的概念、表达的主题、主体以及指向性词语所涵盖的内容,然后再将选项内容与题干内容相对应,排除不符合题干内容的选项即可。虽然排除法所用时间较多,但准确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考试中时间紧,又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后再做题,所以排除法不失为一种较实用的方法。下而我们就以上归纳的干扰项特征性词语在具体试题中运用。例1(

5、2015全国卷一25题):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亩,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问答句: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这句话是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弄清楚的)时间是汉代涉及的概念是外戚干政主体是外戚题干的主题即中心是汉代外戚地位高,权力大,地位重要。答案A中反映的是外戚抑制相权,与题干主题不符;答案B中反映的是“家天下”的观念,与主体“外戚”相异;答案D是刘氏同姓诸侯,也与主体

6、“外戚”不同。只有答案C中,母族亲属符合题干中的主体“外戚”,故选C。例2(2015四川文综2题)“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问答句为:“这段话意在指出”,强调论从史出主题:从西汉到唐中书、尚书令职责的变化情况时间:自四汉至唐朝,经历的时间长,主体:中书、尚书令。答案A只涉及到汉代,片面;B只涉及到唐代,片面;D反映的是三省制,与题干

7、主体不符可排除。只有答案C,“逐渐提高”反映了自西汉至唐的中书、尚书令职责的变化,而主体及主题都能满足题干的要求,故选C。例3(2015全国文综227题)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问答句:“这一举措客观上”,材料中“这一举措”是迁都北京主体:是明成祖时间:明朝主题:明成祖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天下的控制。答案A与时间及史实不符;答案C与题干主体不符;答案D改变工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属于完成时的表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