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09182
大小:5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谈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精彩的提问能点亮整个课堂。教师的提问要达到预期目的就一定要做到有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深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基本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反观当下的中职语文课堂,很多教师一讲到底很少提问,有时即便设计了问题也显得过于随意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教学没有丝毫帮助和促进作用,总体而言无效提问居多。究竟如何才能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一、课堂提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课堂上的提问必须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中的
2、重难点实施,切忌漫无目的地胡乱发问,导致整个课堂充斥着无聊的问题,将“满堂灌”变成“漫天问”。有的教师设问超出学生实际,让他们不知从何作答;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不够明确,让学生如坠云雾之中,摸不清方向;还有的教师习惯性地经常向学生抛出'‘是不是”之类的疑问,看似提问实则自问自答。凡此种种提问并无任何效果可言,问了等于没问。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就是要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素养,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最佳平台,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直接途径和有效手段,因而教师在课前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处问题
3、,做到提问有明确的目标。如《石钟山记》这篇课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综合使用各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勇于质疑积极寻求答案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这些问题:苏轼为什么重点描述他寻求答案的过程却只有寥寥几句评论?他的“笑”又蕴含着什么?他对石钟山名称的由来是什么态度?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何在?你同意苏轼的理解吗?又如《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全文设置一些关键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关键词来梳理母亲这一生?作者从哪些方面认识到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母亲对老舍的教育与影响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与课文的主题紧密相关,能准确回答出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说是读懂了全文。二
4、、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层次和梯度课堂中的提问不止一次,问题也不止一个。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提炼出几个提纲挈领的大问题,但大问题下面的小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整个课堂的提问环节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共同组成。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教材和学生,不能忽视其中一个。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好难度,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因而,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找到思维的触发点,不能难得让学生不会回答,也不能容易得让学生不屑于回答。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将一个大问题简化成若干小问题,化难为易,让这些简单的小问题之间逐层深入紧密相连,环环相接丝丝入扣,逐渐牵引着学
5、生的思考方向,让他们的思维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样分层次、有梯度地安排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课堂,启发他们不断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本身就很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先简要说明贾府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结构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接着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王熙凤这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依次问学生以下几个问题:王熙凤在曹雪芹笔下是什么样子?她说话的口气跟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你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这几个问题从简单到复杂,逐层推进,步步相连,为学生搭建了深入思考的平台。虽然课文内容较长,出现的人物也比较多,但学生在教师初步疏
6、通课文之后,再结合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就会觉得轻松愉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带着疑问去探究的品质和能力。三、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巧妙的切入找准文本切入点,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在提倡师生互动的今天,一些教师逐渐将“满堂灌”的课堂变为“满堂问”的课堂,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低效问题。要避免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教师必须紧扣课文重点和难点,寻找突破口即切入点,巧妙设计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只要细细阅读文本,精心提炼,就能抓住这“一发”。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可以提挈起对全文的解读和赏析,轻松自然,又让学生耳目一新。如教学《最后一片叶子》,可以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
7、题:“得了肺炎的人,能不能够活下来,是由病人想不想活决定的吗?”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能不能活下来取决于病人的生理和病理,这篇小说中却说由病人对生命的信念决定,这样就引导学生发现了矛盾,借此打开学生思考之门。总之,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现场艺术,教师是其中的主导,因而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积极探求最佳的有效提问方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责任编辑陈剑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