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

ID:46203936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1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_第1页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_第2页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_第3页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_第4页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共3134字)本文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而中国的绘画更是渊远流长,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并以它独有的民族特色为世人所赞叹。它以强烈的东方文化情调、表现方法、表现形式和使用工具自成一家。和世界其他民族的绘画艺术相比,特别是同西方的绘画相比,有着很大的相异性。中国绘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种;有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有独特的透视和构图法则;有壁画、屏幢、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样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璜画幅。中国画有一整套的画理画论,并以绘画同诗文、书法篆刻相结合,形成了其显著的艺术特征。1追求神似的法则在中

2、国画的作品中对物象的描绘,和客观中的物象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性。这一点无论是最早的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中均可找到。既便是在绘画技艺不发达的远古时期,画家们也不以画得象不象而苦恼,人们在头脑中能天然地将这些画作同自然物象对应起来,很大程度是一种“符号提示”,这一点可在中国的象形文字中略见端倪。但绘画毕竟是对客观物象的描绘,画家们在“像不像”的问题上,即绘画理论上所谓的“形似”上也作过一些争执和思考。一直到东晋大家顾恺之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不以形似为满足,才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他的这一主张和审美观点是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合理选择。因此很快这一

3、观点便被视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家在表现方法上的准则。这一审美法则的奠定具有划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绘画的影响之大,至今仍不可小视。人物画家要刻画的是人物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家要描绘的是山川的神采气韵,花鸟画家要写出花鸟禽兽的勃勃生机。为了神完意足,画家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法。中国画家作画以追求神似为本,往往不计太多其他。因此一幅优秀的中国画,虽没有对现实的物象作逼真的描绘和精到的刻画,但都能生气勃勃,神采焕发,给人以美的享受。相传苏东坡画了一幅朱色竹图,有人对他发难:“竹子哪有红色的厂而苏东坡不以为然地答道:“难道竹子又有墨色的吗?”这一佳传说明中国

4、绘画不以现实的酷似为能事,苏东坡的朱竹,风致潇洒,别有情趣,画出的是竹子的精神,至于朱画还是墨画则无关紧要。既然传神重要,那么凭借什么去传神?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论,他认为这个”神”字存在于客观本体的形象之中,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而这里的形并不是客体物象的全部或原本,只能是在对神的描绘之中,对客体物象部分元素的选择而已。也可以说“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客观之物和画家胸中之物的完美统一。2注重意境的法则画家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体验感受中,产生了某种情感。通过艺术构思,用绘画的语言将这种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我们把这种画面上传达出来的,画家营造出的某种意

5、味深长的感人境界称之谓意境。意境可以说是情与境的谐和,意与象的统一。是画家的感情理想与客观物象融和统一而产生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有言外意,意外味,弦外音,能使人通过联想和理解获得共鸣。即所谓:“情与境合,意与象通”。在近现代山水画领域,黄宾虹山水重内美,究画理,以理趣美,静穆美为其独造;李可染山水则重造境,在写实中寄寓沉凝肃穆的哲思;石鲁山水却能以人格力度契入画作,张扬了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奇崛之美感;钱松(FDCF)求其朴拙美;傅抱石却敢于驰骋才思,在纸上浇铸岀他极强个性的山水画风骨,他的画意境恢宏壮阔,动势险绝而视域深远迷离,“纯以气象胜”,实为画中太白。他能在“烟云供

6、养”中“搜妙创真”,拓展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在''外师造化”之时窥见性灵之真,到达“中得心源”之真知境界。纵览有成就的画家,均是在外部世界进行客观寻找,与向内部世界进行主体感悟中,发现“真实”与“神境”的。是一种主客相互触通的产物。3不受时空限制的构图法则中国画的表现空间为非可视空间,是主观臆造的空间,它不受两眼视线的限制,不用消失点,画面的构图形式可直长、横长、方形、矩形、长矩形、圆形、椭圆形、横幅或横卷,可长达几十公尺,一百多公尺。清代乾隆帝下江南的《南巡图》便是十个十二丈的横卷。也可以将有的画分成四条、八条、十六条来画,这种特殊的空间处理格式称之为“通景屏

7、”。在山水画中,不用消失点,也叫散点透视法,画山水须抓住远近距离,除了注意空间感之外,还要考虑空气感,使得画与人之间似乎有空气流动的感觉。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沢夏圭的《长江万里图》都是横扫千里的巨构,而明代徐渭的《百花图卷》,则尽四季花卉于一幅之中。这种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方法,使画家获得极大的创作自由,他们不再受自然的束缚,而成了驾驭造化的主宰,体现了中国画家非凡的胆识。这种表现方法是适合我国民族欣赏习惯的。例如我们在欣赏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作时,并没有觉得它在时序上、感觉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