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

ID:46190788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_第1页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_第2页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_第3页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2005年7月〜2011年10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5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5〜75岁。对照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44〜7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MRI证实,均无依达拉奉禁忌证及慎用指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脑水肿、调控血

2、压、调控血糖、对症等治疗。两组治疗前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检查。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内滴完,疗程2周。对照组应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6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消失达80%以上,患侧肢体肌力达IV〜V级,生活完全自理;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达50%〜80%,患侧肢体肌力达III〜IV级,生活基本自理;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达30%〜50%,患侧肢体肌力达II

3、〜III级,生活能力改善,部分自理;④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V0.05)。见表lo讨论脑血管病目前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患病率逐年递增,且致残率较髙,尤其以缺血性脑血病脑梗死多发。脑梗死发生后(NAA)N-乙酰门冬氨酸含量急剧减少,且脑容易受到因脑缺血而导致的氧化压力影响,容易导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神经细胞钙内流以及引发自由基的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缺血后不配对电子的持续反应而产生的自由基被认为是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由于自由基的作用可以导致细胞膜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

4、,从而引起细胞的损害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使缺血半暗带扩大。因此使用有效的抗氧化剂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神经保护药物能阻止组织损伤扩散,提高治疗有效率。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的脑中NAA含量升高,抑制半暗带扩大,可阻止脑梗死的进展和脑水肿。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依达拉奉使用简便,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不失为治疗脑梗死一种

5、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胡维明,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20-421.2秦延昆,谢海洋.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219.3李检生•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脑保护作用LJ1.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血杂志,2006,33(2):125-128.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80183322791.25%对照组50212142258%参考文献1宋丽君,许多莲.2343例妇科普查结果

6、分析及干预措施.现代诊断治疗,2008,16(6):361.2刘凤英,郭光萍,周红,等.1472例妇女宫颈糜烂影响因素分析.广东医学,2009,12(4):18.3沈同,王景岩•生物化学.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3.4StoneAA,NealeJM,CoxDs.Dailyeventsareassociatedwithasecretoryimmunereponsetoandoralantigeninmen.Hea1thPsychol,2005,13(5):440.5TappuniAR.AcomparisonofSalivanyimmunog

7、lobulinA(IgA)andIgASubcoassconcentrationsinpredentrateanddentatechildrenandaduIts.0ralMicrobiolImmunol,2006,9(30):142.6范贵荣,杨致邦.slgA制备的研究进展.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57-58.7孙彬彬,孙云•阴道slgA检测与阴道炎感染病原体类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17(10):76.8崔茜.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局部slgA含量与菌群失调的关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2):26-

8、30.9蔡海容,覃怡.新廣片外治轻中度宫颈糜烂时对宫颈黏液slgA的影响.中国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