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51763
大小:7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1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咼职咼考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考学习的现状,结合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关键词】高职高考语文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一、高考班学习现状上学期开始,得以担任高职高考班的语文课。当时心里想,有心参加高考的学生,想必肚子会有点墨,对学习应该有更大的兴趣吧。第一节课,学生确实表现得很兴奋,也很积极,仿佛坐在高考班的教室里,一只脚便踏进了大学的校门般。几节课
2、下来后,学生便如霜打的茄子一样一一蔦了。课还没真正开始上,学生的懈怠心理已经出现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形出现呢?个人认为:一、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有很大关系。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知识储备少,对课堂接受能力差。部分学生选择读高考,也是迫于父母之命,更是缺乏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二、和课程的设置也不无关系。进入高三高考班,少了专业课,每天面对的是没完没了的语数英三科。本来学生对文化科便缺少兴趣,甚至是厌倦,而老师每天讲授的都是基础知识。拿语文來说,从语音、字形、词语入手,这些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排斥的。如此一
3、来,开始时的满腔热情被泼了盆冷水,冲的精光。学习的被动、懈怠便乂出现了。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直线型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效果肯定是不明显的。罗杰斯说,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有条件的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坏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來,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
4、性,从而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的任务。那么在高职高考班,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否适用呢?其实一样是可以的。高考班的学生一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要求,有着高考的目标和对大学的向往,相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被触发,更易于自我管理。所以,给了他们阳光,他们更容易灿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屮提倡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应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权力,让学生独立地区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高考班
5、的应用在高职高考班中,如果教师不能摒弃“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这一观念,还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那么,从一开始,学生便在心里给学习建起了-堵墙。如何将非指导性教学渗透到高职高考班的学习中呢?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一)创设民主氛围,融洽师生关系。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平等、真诚,这是第一要点,深入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免除学生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高考班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会计、幼教、汽修、动漫……水平参差不齐。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将他们划分为三五等,而是必须信任学生,对学生独立思考及
6、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同吋也让学生信任他。这样的氛围,是非指导性教学在高考班实施的先决条件。于漪老师也说:“作为教师,教学时总不能板着脸孔进课堂,--进去就跟学生拉了一个很大的距离,……教师上课应和颜悦色,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上课的第一天,我没有讲课文内容,而是细细研读了学生的名字,从他们的名字入手,让学生有被重视之感。如“周健”,我对他说:“你知道吗?在《周易》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你的名字已预示着到你明年高考的成功,加油吧!”“杜汉醒,我很欣赏这个名字,我们中国是一头醒过来的雄
7、狮,你也是,必将焕发生机”……那一节课,学生的眼睛很亮:原来高考班的课没那么严肃可怕,原来我的名字已预示着我的成功,我不能辜负我们的名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在《理解儿童》一书中,给老师的忠告是:教书就像医生开药方,应该是对病人身体状况非常仔细而谨慎诊断的基础上来开药方,也就是说当老师的应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决定他教授的内容及方式方法。教师在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药真正帮助学生,就应该以毫无威胁的、真诚的、可信赖的存在方式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和尊重学生,让自己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
8、分歧、亲密无间的交流。开学第一课,我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解除了学生心中的那堵墙,为以后课堂的开展做好的铺垫。(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每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怎样才能把课堂上得有趣呢?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努力让学生口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成就。苏格拉底曾说:“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