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46497
大小:5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政治课堂教学与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政治课堂教学与探索为了克服思想政治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进行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探索,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落实政治课教育目标。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一、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多项改革,多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实效。但是这些改革大都是在宏观的课程领域中进行的,微观教学领域改革的进展比较迟缓。当前,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为升学服务,变成了“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课
2、程。课堂上相当普遍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讲条条、背条条”为基本方式的畸形化的应考型教学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单纯说教,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越来越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他们除了记住课本上的一些抽象词句,思想品德和认识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教育实效性差,德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构建的课堂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系统。它既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
3、结合的产物,又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连结点及中介环节。它是一定教学原理的实践表现形式,也是指导教学实践的活动程式。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定学科教学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和体现,是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产物,因而具有学科教学方法论的意义和组织协调教学过程的功能。它是完成一定学科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二、要精巧多练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必须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
4、积极性。长期以来,由于教师上课讲条条、讲框框,要求学生课后背条条、背框框的不良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影响了政治课教学成绩的提高,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在教学内容和技巧上多下工夫。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巧安排,即对教学内容要进行优化组合,使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形式时,涉及到许多既容易混淆又很难忘记的知识,教学中常常是费事较多收效却往往不理想。我在教课时,常把不同类型管理形式的主要特征列成表格,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表格中所列内容,学生对各种不同类型
5、管理形式的主要特征以及彼此间的区别和联系一清二楚对实行不同类型管理形式的主要代表,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记忆,效果也很好。实践证明,巧妙地安排和讲解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学方法要巧运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课型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无论选择什么教学方法,都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三、坚持以情感教育为中心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积极的情感
6、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以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的教育。因此,知信行模式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这是知信行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整个课堂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入心”、“解惑”是知信行模式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常用的情感教育方法主要有情境陶冶法、情绪感染法、道德两难法、活动体验法、品德评价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利用情感的两极性、情境性
7、和感染性等特点进行教育。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师牛间的情感沟通和教师的情绪状态。师牛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是学生消极心理定势转为积极心态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授课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绪状态,是引起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四、要活学活用所谓活是指对教学内容要活讲活练,使学生掌握活知识。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对课本内容教得太死,因此要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活”字上动脑筋,要把抽象的概念、原理讲透讲活。例如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概念特别抽象,教学难度较大。我在讲授这一概念时
8、,首先从分析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入手,通过对一个个物质具体形态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了“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然后,再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物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可知性。可见,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经过这样分析讲解,学生对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就比较容易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