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如何使用好教本与读本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使用好教本与读本

ID:46137594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使用好教本与读本_第1页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使用好教本与读本_第2页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使用好教本与读本_第3页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使用好教本与读本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使用好教本与读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语文如何使用好教本与读本高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屮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力•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木和读木,而且规定读木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连所谓读木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的指导呢?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H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

2、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乂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FI。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

3、测等等。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的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木里去,如耍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也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

4、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木课下注释“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木延伸,介绍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讥

5、霸之一一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四、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木,适当延伸读木。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

6、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讣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烘托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人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

7、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五、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利用读本第一册中190页的《先秦诸子散文》一文,制作表格,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学完该单元文章后,填表作业,这就自然延伸到了读木的篇目。读本中儒家著作《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墨家著作《墨子》中的《非攻》、法家著作《韩非子》中的《五蠹》、兵家著作《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等与教木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张表格的完成时间可以相对较长,诸如《五蠹》等文字

8、较为艰涩的文章,还有待老师的点拨。总之,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乂有精神的,木质是一种迁移。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