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36016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底年级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底年级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今年中考语文将加大课外文章阅读的考查力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呢?我把语文阅读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1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不能正确理解词意准确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但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词语的误读误解现象却非常普遍。比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写道:“他从唐诗下手,H不窥园,足不下楼,儿儿穷年,丿力尽心血有的同学以为闻一多先生视力不好,看不见园子,身体也不好,连楼梯都走不下来。因为,他家里很穷,乂常年有病,还不断吐血。词语理解错了,也就误解了闻一
2、多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词语误读,我们又该怎样矫止呢?(1)不了解词语的来源。词语的意思与它的来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目不窥园”来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读书非常专心,“三年目不窥园”。后来就形容埋头读书,专心读书。因此我们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多了解,多积累。(2)不结合语境盲目按字面意义去理解词语。有些词语的字面意思和它的实际意思相差甚远。如“文不加点”的“点”就不是指标点符号,而是“涂改”。它形容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华,一气呵成,不用涂改。按字面意思理解词语,就叫“望文生义”,是不允许的。(1)混淆了词语的情感色彩。感情色彩不同,含义也就不同。如“果断
3、”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还有“顽强、顽固、机智、圆滑”等等。准确把握词语的情感色彩,就能够理解词语的正确含义。(2)混淆了词语的使用对象。如“豆蔻年华”只能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如果理解为别的,那就错了。准确把握词语的使用対象,就不会造成词语的误读。(3)混淆了谦辞和敬辞的含义。汉语中谦辞和敬辞特别多。比如“笑纳”表示东西不好,拿来送人,让对方见笑。准确把握谦辞和敬辞,也就不会误读了。2“伤心”的句子一一读不出句子丰富的内涵和作用阅读文章,讲究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屮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理解句子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句子在内容表达、
4、情感抒发和篇章结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读出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和作用是走进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大法宝。然而,许多时候,面对一句句内容丰富的句子,读者只能做出肤浅的解读,不知句子所云如何。“伤心”的句子,是现代文阅读屮普遍普存在的切肤之痛。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如何破解呢?(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多地关注句子的语汇意义,没有把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去品味。如此,一个句子我们只想到了一般的表面意义,没有品味出它背后的丰富内涵。理解语句,必须明白句子由语境而生的道理。语境,一方面指这句话的前后文字,一方面指文章的整体背景,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和作者个人风格等等。比如:王开
5、岭的《天上的那件事》一文屮,“如今的北京,鸽哨难觅了。”指出这句话在文屮的作用。示例:承上启下。“如今”相对于上文的“老北京”既是时间上的传承又是世事的变迁;“鸽哨难觅了”既抒发了一腔感慨,又引发了下文的叙述。因此,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以具体语境解读句子,才能品得句子的丰富内涵和作用。(2)“狗抓刺猬,无从下手”。句子的赏析,不外乎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维度,即“说了什么”和“怎么说的”,前者重在理解分析,后者重在品味欣赏。例如:刘醒龙的《钢构的故乡》一文中,作者在外漂泊多年,HI到故乡后,在田野里找到一处荒芜的土丘,跪下去,手捧泥土,潸然泪下。有一句“我的一跪,让内
6、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让品味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是重新找到了自己,其实内涵是找到了自己的“根”,从而不再漂泊无依,成为一个有“家”(故乡)的人。(3)思维僵化,表述机械。解析语句的内涵,虽然有一定的思维模式但是僵化的模式已经扼杀了活生生的语句,我们甚至可以在许多辅导书上看到解答此类题日的“公式”,诸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之类。比如《钢构的故乡》一文屮,“在母亲怀里长人的孩子,总是记得母乳的温暖,乂总是记不得母乳的模样。”说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示例:从文章结构上看,是引起下文;从情感内容看,用孩子对母乳的感受作类比,体现作者对故乡
7、的种种感受。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让它框住思维,偏离了命题人的考查日的。3“断”“落”的段落一一忽视段落的作用“眉毛胡子一把抓”,这话一般形容有些人说话、做事混乱不堪,毫无头绪。其结果好坏,可想而知。撒切尔夫人曾说:“做事没冇条理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我们说话写文章,也总是要一层一层有步骤有条理地表达意思,而段落是文章的基本表意单位,一个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所有段落的意义又围绕一个中心,构成一篇文章的完整意义。是作者构思和思路的轨迹。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发现同学们把段落的作用“断”掉“落”下,不能正确理解段落的功能,把握段落的作用。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