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30116
大小:4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吐谷浑与隋朝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吐谷浑与隋朝的关系(陇东学院历史系罗会平)摘要:吐谷浑与隋朝的关系,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隋文帝时,初期双方兵戎相向,后期双方罢兵言和;隋炀帝时,双方兵戎相见。而这种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隋文帝、隋炀帝二人的民族思想有莫大的关系。关键词:隋文帝;隋炀帝;吐谷浑;民族关系;罢兵言和;兵戎相见;原因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隋,结束了自汉末以來三百余年的中原混乱割据局面。在隋壬朝驭宇中原的37年时间内,隋王朝始终与雄踞甘青地区的吐谷浑
2、政权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频繁交往。笔者就自己的一些浅见。就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时期吐谷浑与隋朝的关系略作讨论。一吐谷浑政权的形成及其社会状况之概述吐谷浑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部在其首领吐谷浑的领导下,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至今内蒙古阴山,后又不断向西向南扩展。其疆域极盛时,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未,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史载“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⑴吐谷浑部在吐谷浑孙了叶延吋正式建立政权,定部族名和国名为吐谷浑,由
3、部落联盟进入国家阶段,设置了一套国家机器并使其逐步完善。史载:“其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将军”。⑵从这些官职的名称上可以看出其受到屮原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但同时,他们也保留了本部族的角色。其君主统治之下的各部首领人仍以“部大”、“酋豪”、“别帅”等称呼,保留了自己木部族的习俗。吐谷浑的社会经济状况,史载:“有大麦、粟、豆……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驰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驰。多耗牛、饶铜、铁、朱砂”。⑶吐谷浑经营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其屮以畜牧业为主,尤以其良马“龙种”和“青海驰”最为著
4、名。其风俗习惯,《周书•吐谷浑传》云:“其行丈夫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幕为冠,亦以缙为帽,妇人皆贯珠束发,以多为贵……父兄亡后,妻后母及嫂等,与突厥俗同。至于婚姻,贫不能备财物者,辄盗女将去……好射猎,以肉酪为粮……有城郭而不居,随水草畜牧……。”由于吐谷浑本为鲜卑之一部,其治下除吐谷浑人之外尚有汉人、匈奴及羌人,故其风俗习惯是集多民俗的风俗于一身,具有显著的民族融合色彩,形成独特的草原游牧民族习俗。二隋文帝时期吐谷浑与隋朝的关系吐谷浑建政权之后,不断与中原地区各民族发生关系如战争、贸易、朝贡等。
5、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统一了中原地区。自此始,吐谷浑便与隋朝进行了频繁的往來。在隋文帝时期,吐谷浑与隋朝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隋文帝开皇元年至开皇四年(公元581年〜公元584年)双方兵戎相见。第二阶段隋文帝开皇四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4年~公元605年)双方罢兵言和。吐谷浑与隋朝发生接触始于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史载:“其主吕夸…及开皇初,以兵侵弘州,高祖以弘州地旷人梗,因而废之”。⑷是年,吐谷浑可汗吕夸勒兵进犯隋朝的弘州,文帝以弘州地广人稀为由废弘州置。同年八月
6、,派行军元帅乐安郡公元谐率兵击叶•谷浑并大败吐谷浑。但此次出兵其冃的如文帝所言“本欲口宁疆境,保全黎庶,非是贪无用之地,害荒服之民。”⑸此次军事行动并无开疆拓土,欺凌弱小的性质,只是求得边境安宁。开皇二年(582年),吐谷浑复寇隋边,“西方多被其害”,文帝令凉州刺史贺娄子幹发五州兵马入其境予以打击,并根据子幹的建议加强自身的防御力量,“于要路之所,加其防守,但使镇戌连接,烽侯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⑹但这样的防御措施并未解除边患。开皇三年(583年),吐谷浑再寇隋边,所掠州县极多,人民深受其害
7、,文帝遣兵击却之。从文帝开皇元年到开皇三年这段时期内,吐谷浑政权屡寇隋境,双方兵戎相向。文帝虽每次均对吐谷浑予以军事打击。但其目的正如前所述,只是一种防御手段,只求口保而非侵掠,只求边境安宁。那么,面对吐谷浑的屡次进犯,文帝为何只是消极的防御呢?其原因如下:1・北方的突厥此时势力强盛,不断寇边,且其攻势远强于吐谷浑。史载:“及高祖受禅,待之其薄,北夷大怨……由是悉众为寇,控弦之士四十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尽,天子震怒”。⑺由于有强大势力存在和威胁,隋王朝分身乏术。2•
8、南方陈朝仍与隋朝形成对峙局面,也威胁着隋朝,不容隋朝忽视。同时,国内一些北周遗老对文帝夺位极为不满,国内政治、经济也存在许多弊端。因此,统一中原、安定社会、恢复生产,迅速增强国力是当时随王朝的当务之急,同吋也是有效慑服和抵御周边民族的保证。3•隋文帝的民族思想。文帝在对待民族关系基本从“大一统”的总原则出发,稳妥而有节制,其民族思想的主导原则重在“守御”,以“抚育四海”、“义兼含育”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出发点。文帝曾说:“皇王I口迹,北止幽都,荒遐之表,文轨所弃,得其地而不可居,得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