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20513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跳绳成绩的提高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跳绳成绩的提高策略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跳绳成绩的提高策略【摘耍】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是学生奠定体育学习基础的最佳时期,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与措施。同时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词】初中体育跳绳成绩提高策略【屮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49-01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耍内容是体育课堂教学,能够增强
2、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初中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一跳绳成绩的提高策略1.跳绳的技巧跳绳时摇绳的主耍部位是手腕。只有当手臂有足够的力量时,才能保证跳绳时不会因为手臂无力而停止。因此建议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试着去锻炼手腕的力量。跳绳时,跳起的高度不宜太高,一般在3〜5cm之间就可以了,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跳绳的速度,落地时需要稍有屈膝缓冲动作。一般跳起时的双腿膝盖都是直的,小腿更加不能有明显的曲膝动作。跳绳时最重耍的一点就是呼吸要有节奏,全身要放松。不能在神经紧张的情况下跳绳,那样会直接影响情
3、绪和跳绳的水平。在跳绳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绳子勾住脚的情况,说明绳子的长短不适合,或是跳起的高度不够,再或者是跳起时机和手的摇绳不配合,既协调性没掌握好。要是在跳到后半程才勾住脚的话,则说明是体力问题引起的。1.跳绳的练习方法和辅助训练笫一,跳绳的练习方法。跳绳Z前最好活动一下身体,特别是相关的部位。如肩膀、手腕、手臂、脚踝,让身体为跳绳做好准备,避免扭伤、挫伤、肌肉拉伤。在练习定吋跳(也称一分钟跳)吋,因为吋间短,所以一定要保证跳的速度,在练习时需要重点练习手腕和手臂的力量与身体的协调性。以防止在跳绳过程中发工因手臂发麻而使跳绳飞出或摔倒的现象发生。在练习计数跳绳时要保证跳到固定
4、的数冃。开始练习时不需要强制在速度上提高,匀速练习就好,等到已经控制好了身体的协调性以后,再在速度上进行提高。花样跳绳看的是一个跳绳者的综合能力。速度是基础,最主要的是多学多看多模仿,同时要敢于尝试新动作。在选好音乐后,把音乐的旋律和跳绳的速度与动作紧密结合,反复练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跳绳时,绳子的选用也是很重要的。正所谓君预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定吋跳绳应选定速度绳,花样跳绳要选用专业的花样跳绳,这是非常重要的。不正确地选定绳了会影响跳绳的质量。笫二,跳绳的辅助训练。在课余吋间可以利用垫脚尖这个简单的动作來增强踝关节的韧性和力量。也可以进行模拟跳绳,模拟跳绳的冃的在于以最快
5、速度练习双脚的跳跃能力。手臂、手腕、腰腹下肢力量练习,可以通过做仰卧起坐、俯卧撑、高抬腿、跑步来加强。2.不同的训练阶段使用不同的绳了故主要的是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选用不同的绳子训练。在练习初期选用一般的绳子,在练习速度的时候选用好的绳子,这样能让学纶们既提高了速度乂掌握了绳子的耐性。固定吋间,重复训练法。如练习60秒单飞,固定10秒钟,重复10秒钟最快速度练习,因为10秒钟时间短,人也不容易累,这样可以持续练习30组左右。一方面练习最快速度,另一方面强化手腕控绳感觉。计时计数项目都可以用这个训练方法。递增训练法。比如,练习连续三摇跳,可以从连续跳30个开始,每组递增1个,一直跳到
6、50个,失误要重新开始。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使同学们有…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超越感,同时可以使基本功更扎实,是一种练习技术稳定性的好方法。练习三摇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绳子稍微长一点点。大多数人会认为,绳子短了直径短,不是更容易跳吗?这是对的,但是连续三摇跳看的是你•次性连续三摇跳的个数,失误就算结束,不是比速度,所以为了保证安全,特别是比赛吋,千万不要缩短自己的绳子。二跳绳的注意事项跳绳对地面也有要求,地面要平坦,一定要铺上地毯,这样可以防止因绳与地面摩擦扬起的尘土污染同学们的呼吸道及眼睛。练习跳绳,最好选择饭后半小吋之后。三总结综上所述,跳绳练习吋的注意事项有很多。教师授课吋,一定要
7、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做针对性的有效指导,一定要把练习跳绳的方法有效地灌输给每一位同学,只有选择对了适合自身的练习方法,学生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去练习,跳绳的成绩才会提高,这样指导教师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参考文献[门杨军•如何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困惑与解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李继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