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职高等数学改革应与专业需求相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高等数学改革应与专业需求相融合摘要: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为专业服务,使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和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与专业需要相融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与考试的改革专业需要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其作用是训练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使高职数学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和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与专业相融合,是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高职高等数学教
2、学方面的改革1.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了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高等数学课程在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我院高等数学分学科、阶段、模块化设置课程。按学科把高等数学分成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和高等数学c。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实用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从各专业的具体需求出发来选择相应的课程与教材。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而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以专业体系为依据
3、设置课程。其次,是要强化与专业课有紧密联系的教材内容。例如经管系各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耍经常接触到单利、复利、税收、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边际成本、弹性等知识,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更实用、更有价值。1.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施高等数学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环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以下的几种做法。1.2.1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专业讨论归纳讲清概念在介绍各种抽象性比较强的概念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精选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典型的案例引出,从概念的产生背景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自然的叙述
4、,辅以各种背景材料,逐步展开理论讨论,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关结论,减少了数学形式的抽象感,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这是笔者在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讲解“弹性”概念时,举例:用厂商对其旗下所有空调产品都降价100元,各空调的降价幅度是否一样,来说明绝对改变量与相对改变量,进而说明相对改变量能很好地说明产品降价幅度,引入弹性的概念,最后,利用从网上下载的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系数作为教学案例,请同学们讨论其经济含义。由于案例贴近牛活,学4:参与性强,教
5、学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极好。在介绍数学概念的形成背景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引进专业模型,强化概念的运用。要实现这•要求,笔者在教学准备阶段积极求教于专业教师,请他们提供专业课上所用的数学知识点,弄清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情况,将相关的专业模型引到数学课中来,突出数学的应用性,拉近数学与专业的距离。1.2.2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根据专业特点强化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接受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给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导。1.3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6、优势互补利用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互补,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数学教学的结构与组织形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4注重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增加数学实验传统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培养。而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业以后不会要求他们用严密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问题或公式,数学只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如果遇到了数学问题,会通过数表、计算器、电脑等工具迅速准确地加以解决就可以了。这说明使用数学工具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1]。因此,应注重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增加数学实验内容。
7、结合数学实验进行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减少大量的烦琐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教师也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尝到应用数学软件的甜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这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2高职高等数学考试模式的改革高职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等数学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一门工具而不是选拔数学人才。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考试的唯一形
8、式是限时笔试,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多属于纯粹的数学题。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种宽松的开放式的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重新认识考试的意义,对考试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对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