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筛查及早期干预临床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筛查及早期干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筛查与早期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中心于2009年3月至20"年3月间出生并系统管理的0至2岁的婴幼儿按时间顺序定期进行早期神经发育筛查,便于第一时间发现高危儿。使用随机法将筛查后发现的所有67例高危儿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高危儿在常规定期门诊随访监测的情况,不进行任何干预训练。观察组高危儿根据不同的发育落后情况进行早期干预,并采取让家长配合并辅助进行早期的育儿及发育训练指导方法。观察组行早期干预后将两组高危儿的行为发育商(DQ)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高危儿各种行为能区DQ均显著优
2、于对照组,且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30例高危儿进行常规定期门诊随访监测,采用常规保健指导,不做任何干预训练。观察组37例高危儿根据不同的发育落后情况进行早期干预,并采取让家长配合并辅助进行早期的育儿及发育指导方法。其具体包括,采用本中心自行研究的早期教育方案,根据婴幼儿主、被动情况及神经心理发育特点设计了针对每个高危儿适合各年龄段的体操和功能操训练。并对家长进行指导,配备了相应的训练工具。指导家长分别在筛查出高危儿出生后的第仁3、6、9、12个月时返回门诊检查。在家完成每日计划训练任务,并作好相关记录。干预时间分别为6至12个月。高危儿每次复诊时,医生
3、检查其家长训练情况。13评价标准两组所有高危儿第3、6、9、12个月每次复诊时,采用GeseII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检测其行为发育商(DQ)[6]o具体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语言情况及个人社交共5个方面的情况。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结果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X2检验以及t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过早期干预训练后观察组高危儿各种行为能区DQ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vO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o随着现在医疗事业的发展,围产医学技术及新生儿重症处理技术显著提高。以往较高病
4、死率的高危新生儿都能得以存活,随之新生儿因各种损伤及不良因素而导致的高危情况也日益增加。其主要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脑性瘫痪,视听及体格方面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育成长[1,2L其实婴幼儿行为发育实质上就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成长。由于婴幼儿早期大脑良好的代偿性及重组能力,在环境中充分的感观刺激下,新生的脑细胞能快速重建神经系统的受损部分。使大脑在损伤的部位有效地实行重组,大脑功能会产生良好的代偿。但是随着儿童的成长,大脑功能发育成熟,脑细胞重组及代偿功能就会减退并逐渐消失。据相关资料证明,儿童3岁之前,正确的育儿刺激,对脑功能结构,无论是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会产生
5、重要的影响[3,4,5Jo高危儿童的早期干预就是在利用儿童大脑发育特点上,生后就开始进行大量正确的环境刺激,能使高危儿缺损的脑组织获得最有利的重组,后期脑功能更能充分的发育成长,促使高危儿能赶上正常儿童。通常使用医院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家庭微环境为主要出发点,对抚养人进行咨询指导为主要手段。除了早期感知觉刺激和训练外,辅助以被动操、身体按摩,个别高危儿加以使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将治疗与家庭育儿指导相结合。此训练在儿童0至3岁具有明显效果。故早期干预对于高危儿童有着显著的必要性[6,7]o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高危儿通过有效的早期干预后,各种行为能区DQ均显著优于
6、对照组,且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筛对于第一时间发现高危儿发育问题有着明显的必要性,一经发现,早期干预的实施更能给高危儿成长带来有利的保证,促进其行为发育,快速赶上正常儿童。故此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参考文献[1]王惠珊•现代儿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977.[2]董新华,耿志宁,张燕.3月龄婴儿神经精神运动发育筛查的意义及评价•福建医药杂志,2006,28,4:7476.[3]童梅玲,陈荣华,邓静云,胡幼芳,徐柏荣,张俊珍•早期干预对高危儿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0,10(5):28929仁[4
7、]王惠梅,师晓红,曹玉莲,张红,张镁硒,杜焕英,姚建宏,李庆鳞,张小莉,秦桂秀,王芷芳•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新生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研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1,7(1):3740.[5]RamayCT,RamaySTPreventionofintellectualdisabilities:Earlyinterventiontoimprovecognitivedevelopment.PrevMed,1998,27(2):224232.[6]Ho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