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97375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研究摘要:诗歌是一种知青的文字载体,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诗歌韵律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发展,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在新课标教育中,小学语文中的诗词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H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而从古至今,诗歌欣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基础,这也就造成了教师教学中存在“如何进行诗歌教学”的疑问。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一、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
2、的主体参与就是学生作为具有自为性、可为性与作为性的主体对教学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行为。这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像中国传统谚语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并能从学习屮得到快乐,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这种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果课堂是一个舞台,那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的参与者、学习者并展示才华的人,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即以《别董大》而言,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试着自己说出这首诗表现岀来的分别的留恋
3、、安慰和乐观的意义来,至于诗中表现的喜悦感情,以及深层的对祖国的热爱,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表述。这既是对诗歌大意的掌握,也是对儿童说话表述能力的培养,对爱国精神的培养。二、以读为本、领会诗意、感悟诗情“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魂。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庆。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Z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
4、,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诗歌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一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対具体形象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冇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
5、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四、培养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古典诗歌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谓美能力的条件。中国古典诗歌具冇“诗屮冇画,画屮有诗”的独特风格。因此,教师把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
6、融会贯通到教学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比如在教唐朝著名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H圆”的诗句时,教师要在讲解中描绘出这一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茫茫黄沙的塞外,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意象深刻,教师要抓住“诗屮冇画,画屮冇诗”的特点进行审美意识教育培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辨别社会的好与坏、美与丑等,使他们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穷苦人的同情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教育。通过対古典诗歌的讲解与鉴赏,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7、总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既要将诗歌的精华及文化内涵教授给学生,又必须培养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及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书中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这样诗歌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使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