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86108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大学生求职行为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求职行为特征研究大学生求职行为特征研究摘要:在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求职应聘准备行为、心态调整行为、网络利用行为和求职消费行为,并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改进大学生的求职认知和求职行为,提出可行性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求职行为特征身处同一求职环境的大学毕业生们,通常会呈现出理性或非理性的求职行为特征。不同的求职行为特征背后反映的是不一样的认知。通常我们可以从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出发,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方法提前有效改变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积极(理性)的求职认知,通过强化起到示范作用;对消极(非理性)的认知,可以通过弱化或正确引导,形成积极(理性)
2、的求职行为。因此,及时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特征,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一)大学生就业岗位相对减少[1]近期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不容乐观。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一些大公司也不得不通过裁员来缓解压力,还有些企业采取了降薪措施,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就业岗位不多。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都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在劳动力总量上仍会出现供大于求、
3、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2]。根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也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3]。据统计,2011年毕业生总数为660万,加上历届没有找到工作的150万,2011年求职人数创历史新高;而今后儿年的大学毕业生每年保持在700万左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4]o(-)大学生求职指导持续缺乏罗兆祥在“基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全程化就业指导研究”一文中指出,冃前我国高校长期存在下列问题:重视就业率、轻视就业质量,重视对毕业班的就业指导、忽视对在校乞的全程化指导,就业指导体制不够完善,等等[5]。由于
4、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重毕业纶就业市场与事务服务、轻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状况持续存在。为了完成就业率考核指标,往往注重用人单位的宣讲或者毕业生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大学&进行全程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目前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不够,并且不愿意设置足够的专职岗位和培养专门的教师队伍,T作的开展如蜻蜓点水,往往与实际需要脱节,且缺少应有的连续性和力度。与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就业(职业)指导的专职人员少得可怜,即便达到教育部规定的500个毕业生配1个专职就业指导工作
5、人员的要求,高校也要应对众多的用人单位和所有在校生,事务性工作压力已经很大,难以进行系统、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而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上了大学就一定要找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而这体面的工作就是在大城市环境舒适的办公室里,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大学是包分配工作的。认识上的巨大误区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感,自认为毕业后一定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学习上缺乏足够的动力,从而使不少大学毕业生从过去的“精英”迅速滑落为“蚁族”,在就业市场上举步维艰[6]。同时,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大学生在求职屮遇到问题时,无
6、法及吋得到帮助和指导,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许多错谋的行为,如盲冃投递简历、忽略细节礼仪、过度包装、求职意向不明等行为长期普遍存在,降低了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形成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三)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1999年高校推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而受同期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水平的制约,加上扩招后总体生源质量的下降,近年来许多大学生毕业生的竞争力已经无法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7]o从大学的实际情况來看,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已经大不如以前,大学生的挂科比例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许多企业对新招大学生就业后的表现也颇为不满。大学毕
7、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足是产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2—。二、大学生求职行为特征调查(-)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界定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8],是个体为实现就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受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影响,是个体有冃的并受主观意愿驱使的行为模式[9],有效的求职行为可以避免求职的盲目性,缩短求职期,增加成功就业的可能性[10]。目前国外学者已对于求职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11]。其中认可度比较高的是Kanfer等提岀的观点,Kanfer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