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

《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

ID:46057730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_第1页
《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_第2页
《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_第3页
《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_第4页
《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管子》四篇心性论探析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管子》屮《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四篇为“宋尹学派的遗著”起,《管子》四篇就受到学界的重视,学者们从著作年代、学派归属、精气论、心气论等方面给予了关注。本文拟从心性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著于孟子与庄子之后,荀子之前,作为稷下道家代表作的《管子》四篇,在吸收孟子和庄子心性论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稷下道家的心性之学,对荀了以及宋明理学心性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管子》口“天之得道者在口,人之得道者在心”。心之于人的地位犹如太阳之于自然界的地位,所以心有受道、得道的可能。《管子》四篇的作者认为精气即是

2、道,道即是精气,并提出心为道之“精舍”的说法。“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只要正心、静心、定心,即清虚自守,心不外驰,保持心灵宁静,则心可以作为道留处的馆舍。“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管子?心术上》)“虚英欲”即空虚人心的嗜欲。“不洁”指嗜欲、情欲,“神”即精气。以馆舍喻心,只有去除人心屮的嗜欲、情欲这些不洁之物,精气才能人于心间,留于心间。在《庄子》中,也有类似心为道之“精舍”的说法,但庄子不用“精舍”一词。庄子所谓虚室、灵府、灵台、宇泰都是指“心”而言。这“心”就是德、性所留处的馆舍,而德则是道内化

3、在人者。庄子说“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庄子?知北游》)。收敛人的聪明智巧,集中思虑意识,神明就会来归,道徳就会居留于人的心中。直到南宋朱熹仍坚持心为馆舍的说法,王夫之始提出批评。《管子》四篇指出人心的特性在于“和”。和是一种稳定、和平、和谐、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彼心Z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管子?内业》)。心的特性在于以安宁为利,保持不烦不乱,和谐状态自然形成。《管子》四篇论心还突出心之中,心之正。如“形不正者,德不来;屮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管子?心术下》),“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

4、,可以为精舍”(《管子?内业》)中”,适中Z谓,即不偏不倚的意思,也就要求心理、心态要中正、平和、顺适,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同上),在这里“生”作“性”解,人的心性原本处于中正、平顺、舒适、欢畅的状态。人心失去这种和谐状态是由于忧、乐、喜、怒、欲、利对人心的侵扰,所以“能去忧、乐、喜、怒、欲、禾I」,心乃反济”,“反”即“返”。只有去除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这些情欲对心的干扰,心才能冋到和谐的自然本性。《管子》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一家一派的著作。因而,在关于人性善恶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是人性自私自利

5、,人性恶的看法。这种看法主要体现在齐法家所著的《禁藏》篇、阴阳家所著的《侈靡》篇和《形势解》篇中。如“凡人Z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禁藏》),“民主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管子?形势解》)在齐法家和阴阳家看来,人性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欲生恶死。这是一种性恶论。另一种是人性善的看法,体现在稷下黄老道家所著的《管子》四篇中。《管子》四篇虽没有明确指出人性为善,但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它受到孟了性善论的影响,持人性为善的观点。“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管子?内业》),“形不正,徳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徳,是谓中得”(同上)

6、,“凡心2刑(形),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Z,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同上)。天以公正为天的法则,地以均平为地的法则,人心则以安静为法则。以正、静论心的本然状态,这是道家自老子以来的传统,《管子》四篇继承了这种传统。形体不正。德无法居于心内,内心不安静,就无法使心正。耍正形修德。内外双修,就要效法天Z仁,地Z义,也就是天地仁义Z性为人Z性。“天主正,地主平”的平、正与“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的平、正是相同的,这平、正就是人生而具有的“德”、“性”。天地的仁义之性是纯善无恶的,人以这纯善无恶之性为法则,则人之性也是纯善无恶的。《管子

7、》四篇不以人的感性欲累为人的木性,而认为是“忧乐喜怒欲利”这些自然情感与感性欲望使人失掉了本性,所以,“心乃反济”就是要返归人“善”的本性。如何使烦乱、不平顺、不欢畅的心回到其自然本有的中正、平顺、和谐的状态,《管子》四篇提出了反性之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同上)人的生性本当平和中正,平正之性所以失去,一定是喜怒忧患等的侵袭所致,所以《诗》可以节制愤怒,音乐可以去除烦忧,礼可以调整喜乐,行为谨致可以持守礼仪,内心静定可以端正行为。内心静定可以使平正

8、的木性复归保持稳定。古代道家认为天地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