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论文)

谈高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论文)

ID:46002640

大小: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谈高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论文)_第1页
谈高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论文)_第2页
谈高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论文)_第3页
谈高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高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高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新余十中周优生随着“整体阅读”“问题教学”的兴起,随着新课程“师生双主体”教学理念的推广,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但文本阅读的浅表化、粗略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有的甚至还出现了误读。文本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寻找“文本细读”的关键点?文本细读的策略是什么?文本细读该注意什么问题?一、“文本细读”的内涵文本细读,简单地说,就是对文本中的语言的细细品读,“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它从字、词、句等入手,细致分析词语结构与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辨析语句的修辞手法,把握语言的语境意,挖掘语言的多层内涵,力求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还

2、原作者的原意。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下特征:(一)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二)细读直接指向言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则是家的基石。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三)教师“在场”。它包含两层意思:①教师细读先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②教师指导。学生的文本细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教师指导和引导的、学生沉入文本

3、言语的此在的细读。这样的细读,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二、寻找“文本细读”的关键点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主张以文本为核心,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但是,这种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逐字逐句细读,相反,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那么,面对阅读材料时,文本言语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教师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一)于矛盾处生疑文本细读,必然指向言语本身。任何语言

4、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不难发现,“’沉淀’,说明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是记忆深处的,不是表面的。梦是美好的,充满了诗意的”,而不是一般的,当然更不是闻一多式的“恶梦”0(二)于逆情悖理处探疑人物行为有时不合常规,这些不合常规之处也就是细读的关键点。如《守财奴》。当老葛朗

5、台看到欧也妮手中嵌着金子的梳妆匣时,“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纵”一“扑”,如此敏捷的身手显然不符合葛朗台76岁的年龄。但这不合常理的举动,恰恰是作为“看见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狂对金子的本能反应,由此可见出葛朗台对金子的贪欲。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则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对于同一个问题,黛玉为何会有前后完全相反的回答,这一异常处就是一个细读的关键点。循着这个点去追寻原因,发现黛玉的改变只因了贾母对于女孩子读书的态度一

6、一“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懂了外祖母的态度,随即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黛玉的聪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寄人篱下的黛玉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谨慎和敏感多虑。(三)于无疑处存疑“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觉得并无障碍,但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疑问。比如《雷雨》中有这么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一问一答,初读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细究起来,则不禁令人生疑。按周朴圆的问题流向,鲁只须回答“

7、是的”就行了,后半句的回答完全是多余的;那么,把后半句去掉,行吗?另外,她为什么不提别的,而单单提“洋火”?很显然,去掉后半句,剧情就无法发展下去。鲁不提别的生活细节,是因为三十年前有关“洋火”的生活情景在她心中印象特别深刻:①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②周的衬衣被火烧了个窟窿,鲁在灯下为周缝衣服(衬衣上的梅花的来由)。总之“洋火”,是鲁周二人美好生活的见证,有了它,就能引发二人对往事的回忆,推动剧情发展,并充分展现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复杂感情,让周朴园这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