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

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

ID:46002322

大小:83.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0

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_第1页
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_第2页
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_第3页
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_第4页
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轼的艺术创作思想研究《庄子?养生主》曰〃道也,进乎技矣",庄子认为〃道"是〃技"更高的一个层次「技"上升为〃道"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这是传统技道理论中崇道一派的理论源头,所以有些人就认为庄子是〃重道轻技"的,这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读懂庄子。庄子说的’道,进乎技〃中的’进J就是在说明’道"在"技〃更精深处。从生活经验上是"技〃的日积月累而达到的〃道〃,所以没有脱离技的道存在,也不能忽略技的重要作用。苏轼在评论秦观草书时说:"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1]这是苏轼技道两进思想最直接的表述。技进道不进和道进技不进都不可,尤其是道进而技不进的问题不能忽视,二者是两进的,更可以说是一种

2、"互进〃。因为在中国古代先贤那里,游艺之事,技艺之巧,虽非最高追求目标,却又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最高目标。总之,苏轼强调了技而没有忽视道,肯定了道但又是技道两进的。其次,苏轼看待技与艺的问题。关于技和艺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大致等同,实际上两者有差别。技,更多是指一种技巧,从经验层面来说,有”巧〃的特色,通常状态下更多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熟练状态下有可能会达到艺的层次,比如“庖丁解牛”讲述的就是从宰牛这一技术性的活动发展到’游刃有余"这一含有艺术性的阶段。苏轼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3]这里实际上还是突出了技的生活经验的基础性。艺,在苏轼的技道思想中基本属

3、于具体艺术门类层面,与体裁有关。他评论画家李公麟的绘画时曾经说到:"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艺的状态通常也总是靠技来达到。但这样并不是说艺等同于技,因为艺的某些层面是技无法达到的。对于艺术创作,心和手实际上就是构思和实践,只有构思没有很好的实践也是不能产生艺术作品的。再比如,欣赏—段优美的民族舞蹈时,我们不会只欣赏表演者熟练的肢体技能,而往往在欣赏动人的音乐,演员漂亮的服饰,恰到好处的神情与自由开放的心灵状态下所呈现的统一艺术整体时才会收获美的感受,这都是技远不能及的。《庄子?天地》曰:“能有所艺者,技也。"这可以说是关于技艺关系最早的经典

4、概括了,技艺关系很是密切,能体现艺的,来自于技。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侧重于经验层面的技到了艺的阶段,但是艺有技不能替代的部分。从以上苏轼关于技艺道的论述中至少可以看出三点意思:1.苏轼认为技是百工之基础,重要性和君子对于学一样,强调一种基础性;2.苏轼认为的艺,主要是体现在书法绘画等具体艺术门类上,与传统六艺是有区别的;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于《跋秦少游书》中提出的“技道两进"更可以理解成"技道互进“。;苏轼论技道如何两进;苏轼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提出"技道两进"的说法,并在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此理论。;1."不留于—物”、“观物审者”:艺术创作之前须观物理;对于创作主体而言

5、,艺术创作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观物,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也是建立在认识和观察生活基础之上的活动。观物之理具有重要作用,苏轼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有具体而细致的观物心得。“居上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知与百工通。"(《书李伯时&t;山庄图Sgt;》)苏轼提出观物不能"留于一物",“留于一物”眼界便不能开阔,所以要"神与万物交“,这也符合中国古人仰观俯察的全面性观物方式。〃君不见韩生自言无所学,厩马万匹皆吾师。〃(《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除了要在观物时眼界开阔,苏轼强调观物时对客观事物的仔细观察也很重要。存在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是最好的学习对象,来源于生活,比如画马

6、,那么马厩里的真马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婉转,盖诗之裔/(《祭张子夜文》)“搜研物情〃说的也是对生活的体察,观物的细致深刻。苏轼还有一个生动的对观物看法的例子:〃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书黄筌雀》)堇筌是唐五代一个画家,因“观物不审"而闹出一些不合常理的笑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审物〃在观物过程中是关键的。〃审物〃就是更认真的观察和学习,这些环节都必须做到位,才是真正的观物也才能产生好的艺术作品。这些都说明技道两进的思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首先体

7、现在观物方式的重要性上。;2・〃意思所在"、“必然之理”:创作过程中要熟悉文体特点与规律;苏轼在《传神记》中有语:"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这个"意思所在"就是他在传神记前文论述的各种具体的符合绘画原则的观点,符合绘画创作规律才能传神。他在《淞濒堆赋》中认为:"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这里提出一个"必然之理",因为艺术创作过程在经过细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