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

ID:45991564

大小:9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0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_第1页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_第2页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_第3页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_第4页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一---■•-件H题者容文科标作内14487.doc教育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李正银学校课程既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范畴,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课程作为“从一定文化社会里选择出來的材料”,(1)貝有无可争辩的社会性,课程的决策、编制、授受及评价等,无不休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对于课程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分析,可以基于多种不同的学科角度,其屮一个重要的学科角度便是社会学。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对课程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专门系统的分析,便可构成一个新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课程社会学。一、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的双重价值课程的社会学研究,无论在丰富与发展理论方面,还是在指导与推动实

2、践方面,都具冇重要价值,这里,主要结合我国实际來谈谈这种双重价值。(%1)理论价俏课程社会学是理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教育社会学如果不研究作为“法定教育知识”的学校课程,那是不可思议的。而我国教冇社会学由于多种原因,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课程社会学研究领域,我国迄今出版的十儿本《教育社会学》专著或教材中也无一•含有“课程社会学”专章。因此,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为教冇社会学研究者所共识的。课程社会学乂是课程论的重要学科基础z—。不过,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在这方面的价值却未必能得到课程论研究者的普遍重视。虽然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已

3、开始在探讨课程的心理学和哲学基础的同时,还探及课程的社会学基础,(2)但是总的來看,対于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的探讨还远不能同对于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和哲学基础的探讨相提并论,尤其是无法比及对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的探讨。具体來讲,我国的课程论研究多年來通常信奉西方的“工艺学模式”的传统,把课程知识当成“理所当然”的客观前提,着眼点在技术层面上,主耍关注课程的学科逻辑结构和课程编制的心理学原理。这种研究传统源于博比特(F.Bobbit)等人的科学化编制运动(Scientificcurriculummaking),经过泰勒(R.W.Tayler)等人的加工提炼,成为至今仍影响课程论研

4、究的方法特征。然而,工艺学模式强调技术、效率,忽视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对课程内容的影响及师生互动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忽视课程在人类复杂的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分配不同形式的知识权力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而,这种课程论研究就不能确切地展示出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结构之中的教育的复杂性,学校课程的复杂性。(3)因此,进行课程的社会7研究可在促使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屮形成相应的分支领域的同吋,使我国的课程论获得一种新的学科支持,从而改善课程研究长期以來一直存在的“营养不良”状况,将课程论的“科学化”向前大大推进一步。(%1)实践价值从课程的运作实践來看,我国目前的课程决策与课

5、程编制都注重课程的知识掌握价值与心理发展价值,而忽视课程的社会学习价值,没有根据社会学原理来有意识地赋予课程以一定的、预期的社会文化特性,结果导致课程木身出现诸多社会学问题(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4)而在课程授受及课程评价方面,问题也举目皆是,诸如:教师缺乏社会学理论基础,忽视师生互动对课程授受的影响;不理解课程及课程授受的社会文化特征,不能揭示儿童的课程学习失败的真正原因;课程评价仅从教育内部和社会制度去分析,致使评价误区重重,fC、堂堂IJ)寸寸。因此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可为课程的决策、编制、授受及评价提供社会学视野,使课程木身不仅是“法定文化”,而且是真正与预期

6、教冇目标相符的“法定文化”,使课程实施的结果最终在学牛身上形成与“法定文化”相吻合的文化特征。二、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课程作为一种“法定文化”(6),它是社会控制的屮介。课程的社会性不仅表现于“宏观层而”,即课程与社会系统小其它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也涉及“微观层面”,即课程成为联结教师少学生两种不同社会角色的一种媒介(见图一)(附图{图})A:处于社会系统中的课程B:处于学校师生互动系统屮的课程图一课程的社会性根据图一,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大致包括以下棊本内容。(一)处于社会系统中的课程学校是社会统治阶层对年轻一代实施控制的工具,社会期待学校课程能够基本涵

7、盖学牛所需学习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价值。因此,知识技能及价值在进入学校课程之询必然要经过受统治阶层意识形态支配的各种“加工”。为此,课程的社会学研究首先要对“处于社会系统屮的课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包括相对而言的“动态”和“静态”两种角度。“动态分析”的对象主要是课程的外部社会控制过程,“静态分析”的主要対象则是课程的外部社会控制结果。1.对课程的外部社会控制过程的研究。对课程的外部社会控制过程的研究涉及到教育知识的定义和选择及其权力基础。课程知识的选择过程也是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影响过程,其间难免伴有各种价值矛盾巧冲突,往往需要政治权力的支撑。因而,在此类研究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