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73295
大小:7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19
《秸秆焚烧行为治理的法律对策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秸秆焚烧行为治理的法律对策探析摘要:秸秆在田地里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本文认为,有效治理秸秆焚烧行为,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改进执法方式;应建立秸秆综合利用补贴制度,积极扶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关键词:秸秆焚烧;雾霾;坏境污染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6)01-0065-06收稿日期:2015-11-08作者简介:陈秀萍(1971—),女,江苏盐城人,河海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宪法与行政法;吴宜桓(1990—),男,江苏连云港人,河海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法、法理学。一、
2、秸秆焚烧的危害秸秆焚烧危害无穷。近年来,“雾霾天”在很多大城市相继出现,尤其是在每年的夏收、秋收时段,各地区PM2.5指数“爆表”已成常态。据武汉环保检测部门的报告,在去年夏收期间,武汉PM2.5峰值曾一度高达800,PM2.5浓度为678微克/立方米。[1]2015年,根据环保部门10月18号的通报,两周内在20余省份检测到了至少862个火点,比去年同期增长6.68%O夏秋时段天气干燥炎热,加之秸秆本身具有的易燃性,秸秆焚烧极易引发火灾,不仅使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随时面临“付之一炬”的危险,而且严重的大气污染无疑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秸秆焚烧产牛的大量烟雾还大大降低了空气的能见
3、度,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如若在机场附近人量焚烧秸秆,还可能干扰飞机的正常起降。据报道,2015年6月12H,河南开封因焚烧秸秆导致能见度下降,接连发生两起恶性交通事故,造成2死6伤的惨剧;同一天,合徐高速宿州南段收费站附近也因相同原因发生了一起多车追尾事故,造成多人死伤。据相关报告,秸秆焚烧的危害不仅在于其对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隐患,还极人地破坏了农田质量。因为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益于农作物的微生物,它们对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加速养分释放,改善植物养分供应起着重要作用。焚烧秸秆会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対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同时,焚烧秸秆在
4、田地里会使土壤冇机质减少,盐碱度增高,降低土壤的肥力,长期在田土中焚烧秸秆将致使种子发芽率降低,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农村部分农m对化肥产生极度依赖的现象与焚烧秸秆不无关系。二、对秸秆焚烧行为进行规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政府对秸秆焚烧行为进行规制的合法性对秸秆焚烧行为进行治理,看似只是政府部门治理环境的一项举措,但是,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政府治理秸秆焚烧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为政府开展治理行动取得法律上的支持,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广大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正如罗尔斯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以社会利益
5、之名不能逾越。”[2]我们不能随意地以保障“社会利益”为由过度地限制农民处分财产的自由。从物权角度来讲,秸秆是农作物的残余部分,作为农民劳动成果的一部分农民对其享有完整的物权。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第五十一条规定:“屮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此外,我国《物权法》笫四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第三十九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
6、处分的权利。”所以,根据《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作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农作物的一部分一一秸秆是不得侵犯的,农民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禁烧秸秆其实是对农民个人权利的一种限制。那么,政府的禁烧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笔者认为,禁止焚烧秸秆,是因为焚烧行为对公共环境造成了损害,该行为加重了大气污染程度,加上易酿成火灾等附带的危害,损害了人们的“公共利益”,即公众拥冇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现在,很多学者将之称为“环境利益”,该权利虽然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但是我们不难把它理解为宪法条文中的“人身权利”之一。相比之下,“人身权”较农民的“财产权”具有更重的“法益”,应该得到优
7、先保护。从这个逻辑来看,政府禁烧秸秆行为是合法的。(二)政府规制行为的合理性存疑国家和政府是否可以基于上述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恣意地限制农民焚烧秸秆的权利,笔者认为,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农民的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发生了冲突。如何避免此类冲突,我国法律尚无明确的规定,仅有宪法中的征收、征用条款可作为参考,其立法精神可做如下理解:首先,国家有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和征用私人财产和土地的权利;其次,征收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