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50235
大小:6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国家商品粮基地村庄发展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国家商品粮基地村庄发展路径摘要: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重用。商品粮基地的村庄作为生产粮食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突显,商品粮村庄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偏低,村庄现代化建设进程缓慢,如何使村庄建设科学有序,不仅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某商品粮村庄典型模式的分析,试图探索一条符合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村庄发展模式的新路径,以期对我国商品粮基地村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关健词:商品粮基地;村庄;路径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中,商品粮基地的重要性不断突显。
2、随着我国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不断推进,给整个商品粮食基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生产商品粮最基本单位的村庄,必然要顺势抓住这个时机解决制约村庄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村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吉林省S乡的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吉林省S乡隶属吉林省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伊通河东岸,幅员面积251平方公里。乡辖23个行政村,200个村民小组,农户13502户,总人口50075人,其中劳动力资源28042人,农业从业人员19870人,工业从业人员989人。从全乡二十几个行政村的人口流动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的成年劳动力人群外出
3、务工,剩余人口中,除去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人员,丧失劳动能力人员、老人、儿童、闲散人员外,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万人。(二)土壤及农业发展情况S乡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15812公顷,土质肥沃,黑土地土质疏松,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4850公顷,总产量达10681吨;水稻播种面积612公顷,总产量10500吨;大豆播种面积200公顷,总产量2800吨。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1275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1.3%,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19万吨左右。农业生产以家庭生产为主,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均来自农业生产。(三)村庄发展存在问题1•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户不适应产业化
4、发展的要求,普遍对种什么好卖、靠什么赚钱、发展什么有优势不清楚,甚至有顾虑,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综治方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六合彩”、“法轮功”及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宗教活动频繁等各类问题,仍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主要治安问题,也是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和严厉查处的问题。2.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特色。农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未能形成按比较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少,产业链条短,多数农产品未能通过加工企业收购、加工、升值,生产效益难以真正发挥出来,提质增效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3.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上
5、还与农业产业化建设不相适应,发展相对滞后,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向更深层次推进。4•区位优势不明显。S乡不靠近大中城市,不具备得天独厚的交通和经济优势,交通建设相对滞后,投入不足,各村屯道路建设不完善,给村民生活带来相当程度的不便。二、以S乡为例,分析国家商品粮基地村庄的发展路径(一)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是村庄发展的基本前提。从S乡来看,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19万吨左右,可见农业粮食生产仍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而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商品粮基地村庄,无论村庄采取何种发展方式,必须保证粮食生产这一基本前提,不仅要建设商品粮基地,还
6、要建设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从目前情况看,要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一是要对村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大力建设优势的商品粮村庄,集中力量加强商品粮村庄建设。二是要严格保护耕地,依据法律和制度严控耕地流失。“谁占有,谁补偿”,严格限制农用耕地转为非农用地。加大高品质农田建设,确保耕地高产、高效、高质量。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加强道路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农业防灾抗灾等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农业和农民损失。四是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优势,加大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和
7、推广,增强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支撑。(二)加强村庄文化建设,提高村庄居民的整体素质。无论村庄怎样建设,人始终是关键的决定因素。所以在确定村庄走何种道路和怎样发展之前,首先要提高农民即村庄建设者的整体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接触外界的刺激更加多样,在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极易丧失对是非物欲的控制和辨别,因此在农村中出现的各类治安案件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一是要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觉醒,增强村庄的共识感和归属感。如S乡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劳动力外流,不利于村庄的建设发展,必须激发他们建设村庄的热情。二是加强基础教育,必须严格
8、贯彻执行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