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7885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地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地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地理论文浅谈地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文/吴琼【摘要】〃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以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为前提,但审视当下的地理课堂发现,教师的一些行为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干扰:过多的提醒,干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细的预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师行为;干扰;策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
2、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因而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以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为前提,但审视当下地理课堂不难发现,教师的一些行为对学生造成了一走的干扰。一、过多的提醒,干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
3、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过细的预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一教师在教学《地形和地势》地形地势的影响前对我国地形地势的知识回顾,师生进行了如下一番对话:师:请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z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生:颜色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师:颜色深表示海拔高度怎样?颜色浅表示海拔高度
4、怎样?生:颜色深表示海拔高”颜色浅表示海拔低。师:从整体上看我国什么地方地势高”什么地方地势较低呢?生:西部地势较高,东部地势较低。师:这种西高东低的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呢?生:有的可能分为两级或者三级阶梯,都有自己的理由。师:请再仔细看〃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到底是分成三级阶梯,还是两级?(教师用手在课件上的图来回比划)生:(根据老师的比划)三级阶梯。师:这种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师:注意湿润气流的流向对降水的影响;河流在阶梯交界处流
5、速等等。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1.案例分析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岀,教师的预设过细,又没有适时地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他和学生的对话只是一步一步地
6、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忽视了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只要学生说的不是老师预设的答案,老师就会绞尽脑汁把学生引上所谓的〃正轨"。一切按预设顺利进行的课,虽然看起来好像环环相扣,不枝不蔓,滴水不漏,虽然教师展示好像十分精彩,但一走是缺乏生机的课,因为他无视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2应对策略当有价值的生成岀现时,教师如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
7、,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那么,我们一走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三、过深的挖掘”误导了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但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度,光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
8、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寻找突破教学难度的最佳方法。教学的重难点来源于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技能和地理素质上,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参考文献[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绐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杰罗姆•西摩•布鲁诺.教育过程[J]•北京:文化教育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