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37456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一种宜居窗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一种宜居窗帘【摘要】这是一种新型的宜居窗帘,包扌舌窗帘、所述窗帘上设置冇变色系统、自动开合装置和显示装置。它能够根据环境状况调节颜色、自动开合并实时显示温度和湿度,给人们提供轻松舒适的室内环境。(1)一种宜居窗帘,包括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上设置有变色系统、自动开合装置和显示装置。(2)根据要求1所述的宜居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系统包括单片机、与单片机输入端相连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以及与单片机输出端相连的LED变色灯。(3)根据要求2所述的宜居窗帘,其特征
2、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的探头均朝向室外方向。(4)根据要求1或2所述的宜居窗帘,英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开合装置包括与所述单片机输出端相连的电机以及与此电机相连的拉动机构。(5)根据要求4所述的宜居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机构包括滑轨、设置在滑轨内的滚珠以及将滚珠串联的拉绳。(6)根据要求1或2所述的宜居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为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相连的温湿度显示屏。【关键词】变色系统;LED变色灯;自动开合0.前言窗帘是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室内装饰工具,既能遮光挡
3、风,又能起到装饰作用「人们的情绪和心情常常受到环境颜色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况下倾向与喜欢不同的颜色,常用的窗帘不能随环境状况的变化而改变颜色,不能投入所好;其次,普通窗帘的开合程度需要人工进行控制,不能自动根据环境状况进行调节,无人操作的时候室内环境则会被室外恶劣气候所影响;另个,普通窗帘也不能显示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1•装置内容该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宜居窗帘,能够根据环境状况调节颜色、自动开合并实时显示温度和湿度,给人们提供轻松舒适的室内环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该装置所采取的的技术方
4、案是:一种宜居窗帘,包括窗帘,所述窗帘上设置有变色系统、自动开合装置和显示装置。作为该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变色系统包括•单片机、与单片机输入端相连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以及与单片机输出端相连的LED变色灯。作为该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的探头均朝向室外方向。作为该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口动开合装置包括与所述单片机输出端相连的电机以及与此电机相连的拉动机构。作为该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拉动机构包括滑轨、设置在滑轨内
5、的滚珠以及将滚珠串联的拉绳。作为该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显示装置为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相连的温湿度显示屏。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分别检测窗帘周I韦I的温度值、湿度值、光强度值以及风速,并将上述检测结果不断传给单片机进行分析处理,单片机控制LED变色灯变换不同颜色以适应不同的环境状况,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次,根据光强度值和风速,单片机控制电机和拉动机构使窗帘处于合适的开合程度,给室内提供适宜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另外,木装置的
6、温湿度显示屏能够实时显示温度和湿度值,指示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口常活动,提高人们室内生活的舒适度。2•附图说明1、单片机2、温度传感器3、湿度传感器4、光敏传感器5、风速传感器6、LED变色灯7、电机8、显示装置9、拉动机构3.具体实施细则本装置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包括窗帘,此窗帘上设置有变色系统、自动开合装置和显示装置,变色系统包括单片机、与单片机输入端相连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以及与单片机输出端相连的LED变色灯、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的探头均朝向
7、室外方向,口动开合装置包括与单片机输出端相连的电机以及此电机相连的拉动机构,拉动机构包括滑轨、设置在滑轨内的滚珠以及将滚珠串联的拉绳,显示装置为单片机的输出端的温湿度显示屏。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本装置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分别检测窗帘周围的温度值、湿度值、光强度值以及风速,并将上述检测结果传给单片机进行分析处理,单片机控制LED变色灯变换不同颜色以适应不同的环境状况,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次,根据光强度值和风速,单片机控制电机和拉动机构使窗帘处于适合的开合程度,给室内提
8、供适宜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另外木装置的显示装置能够实时显示温度和湿度值,指示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日常活动,提供人们室内生活的舒适度。上述描述仅作为木装置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技术方案本身的单一限制条件。4.结语该新型窗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家居的高品质要求,方便了人们生活,带给人们在家屮的最大舒适度,会具冇良好的市场前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