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34449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初中数学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的教学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开始吋成绩不错,过了一段吋间往往有一部分人数学成绩落了下來,尤其到了初二情况更是严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是适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一落下来就很难赶上。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一、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总体上的差异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初中数学则
2、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因此要想学好数学:1、首先是要记住数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定理、公式、法则等。这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2、是要有信心,相信口己能学好数学,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不退缩才有可能学好。3、是要学通教材。其实各种练习册中的习题都是教材中例题的变形,因此,学好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扔下教材,盲冃做题,是得不偿失的。当你遇到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时,弄明白是哪一部分知识,然后找教材中的知识与例题,反复阅读,并与问
3、题相比较,从而寻找解题的思路。二、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学习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数学学科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方法都起了变化,知识结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以教师为屮心到以学生为主体,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1.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
4、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o又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小学对溉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仅侧重于计算,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一般是套模式來解题;而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初一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又如,对负数的概念仅理解为“带负号的数”是不行的,因为它还涉及到运算。又如对
5、韵运算的三种类型的结论背得透熟,而遇到丨a-5丨一类题的讨论时便会感到茫然。因此,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
6、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Z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屮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的天平等等,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
7、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3•激发兴趣,进行学习心理衔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但不够稳定和持久。学生刚入初中吋,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往往对老师采取一仲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多与他们谈心、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捉,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
8、,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要重视学法上的衔接。1.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初一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