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31643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隔姜灸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隔姜灸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脊柱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其特点是病变常从紙骼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脊柱,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和畸形,本病属于血清阴性反应的结缔组织疾病,以此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病因尚不清,但组织相容抗原HLA-B27与本病相关,强直性脊柱炎患病HLA-B27的阳性率可高达88%—96%。多发于15—30岁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我们以隔姜灸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1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1例患者均为2006年2月一2009年1月在我院病房住院的患者
2、,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6—32岁,平均26岁;病程3—6年,平均4年。21例患者均能配合治疗2个疗程,1个月后来院复查。出院后坚持服药并接受电话随访半年。2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以督脉隔姜灸取督脉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为主穴,用小刀将生姜切成直径4cm厚约0.5cm的姜片共4片,将艾条截成约2cm高的艾柱,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艾柱,放于督脉四穴上,待皮肤有热感,欲不能忍受时沿督脉移动姜片和艾柱,应尽可能在四穴位置上,以使姜汁能尽可能多地渗入皮肤,直至艾条燃尽,姜片上无热感为止,拿走姜片及艾条燃成的灰烬,将皮肤擦拭干净,消
3、毒脊柱及两侧的皮肤,用消毒的七星针垂直叩刺皮肤,使其有明显充血、潮红,但不出血为度,此时患者往往有全身发热感。一日1次,连续治疗7次为1个疗程,10天后再治疗7次。3治疗标准疗效标准:痊愈:受累关节疼痛及晨僵消失,脊柱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血沉恢复正常,X线显示有改善或无发发展;显效:受累关节疼痛及晨僵减轻,脊柱活动有改善,血沉明显下降;有效:受累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所减轻,脊柱活动有改善或无改善,血沉有所下降;无效:受累关节疼痛及晨僵没有减轻,脊柱活动无改善,血沉无下降。4结果21例患者痊愈11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通过对21例患者
4、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观察,结果显示:隔姜灸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明显,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电话随访反馈:11例痊愈患者复发1例。5典型病例患者刘某,男,35岁,2008年7月2号初诊。患者4年前出现腰背部疼痛及左膝关节疼痛,自服镇痛药后缓解。期间时轻时重,按“风湿”治疗后好转,近1年来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来我院就诊。腰紙部疼痛伴腰部僵硬,活动明显受限,遇冷痛甚,舌淡白,脉沉弱,血沉60mm/H,C-反应淡白阳性,X线显示紙骼关节间隙模糊,轻度变狭,诊断AS,经上述治疗方法连续2个疗程疼痛基本消失,腰椎活动范围增大,查血沉13mm/H
5、,C-反应淡白阴性,1年后随访未复发,X线提示紙骼关节病变未再发展。6讨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骨痹”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头”。《素问?骨空论》篇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其病因病机为肾虚、督不足为基础,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伏脊之脉,气血凝滞,筋骨不利,内外合邪,痹阻经络,外邪久之不去,加重肾虚髓空。强直性脊柱炎所侵犯的脊柱也是就是督脉之所在,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统诸阳,在督脉上进行叩刺和隔物灸能补益肾气,通调阳气,强脊止痛。现代医学认为皮肤
6、针叩刺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代谢物的排泄,利于炎症的吸收,并可产生内啡吠类物质,具有抑制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镇痛作用。隔物灸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抗炎镇痛,叩刺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热力的传导,能起协同作用。有研究证明,艾灸产生温热效应能治疗慢性炎症,增强细胞的吞噬能力,引起动脉充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具有镇痛之功[1],并认为,隔物灸的机理,与能调节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调整自由基代谢失衡、纠正一氧化氮的自由基损伤和毒性作用等有关。防病治病更为重要,如《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
7、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这说明精神因素的调节在人类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患者的精神状态就成尤为重要。如果患者保持愉快的精神,那么肝气不郁,脾气不滞,周身气血充沛,患者的全身状态良好,而且精神愉快也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坚持正确的体育锻炼,注意日常生活中维持正常姿势和活动能力,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防止畸形;保持胸廓活动度,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保持骨密度和强度,防止骨质疏松和肢体失用性肌肉萎缩等,积极采用物理疗法,如热疗,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放松,减轻疼痛,有利于关节活动,
8、保持正常功能,防止畸形。参考文献[1]钟蓝•传统艾炙作用机理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5(6):4[2]吴在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