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

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

ID:45930834

大小:197.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1-19

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_第1页
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_第2页
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_第3页
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_第4页
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非言语传播(nonverbalcommunication)梅瑞宾:在信息传递的全部效果中,只有38%是声音(包括音调、变音和其他音响)传达出来的,而语言(词语)只占7%,其他55%的信息是靠无声的手段传达的。伯德惠斯特尔:即使在人们面对面交流时,有声信号也低于35%,而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一个人平均每天仅用10分钟讲话,平均每句话仅占2.5秒,其余绝大部分时间,人都是利用非语言手段向外发出信息的。相关问题非语言信号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可以学会识别他人的非言语行为吗?面部表情具有普遍含义吗?非语言传播与语言传播有哪些异同?非语言传播比语言传播

2、更真实吗?有哪些非语言传播的形式?非语言传播如何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一般说来,非语言传播就是除语言传播之外的一切交流形式。严格地说:非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地或被解释为有目的地发出,被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由接受者反馈的、除使用言辞本身以外的人类属性或行动。传播发生的四种情况有意发出并被感觉为有意有意发出而不被感觉为有意的无意发出而被感觉为有意的无意发出而不被感觉为有意的非语言传播与语言传播的异同 (nonverbal&verbal都是符号化行为的,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偶然性。我们无法保证对方能否正确理解我们行为的含义。都受某些规则规范

3、的指引都带有文化特征都可以是有意或者无意的行为非语言符号结构性差,非语言的信号特征,使抽象程度受限制。非语言传播是连续的而语言传播是非连续的语言传播是单通道的而非语言传播常常多通道进行如果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不一致,大多数人倾向于相信后者;练习一:对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进行预先设计,然后选择某个特定场合,与一个陌生人交谈几分钟,然后以实验的名义,询问他对你的最初印象,注意对方表述中所涉及的你的言语信息及非言语信息。你对他的描述有什么反应?你对自己创造的非言语印象有什么认识?第一印象是否准确?同样可以表述对对方的最初印象,思考其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讯息的依据,并

4、听取他的反应.非言语传播的功能重复(Repeat)补充(Complement)替代(Replace)强调(Highlight)否定(Contradict)调节(regulate)(观察一位你所熟悉的人,识别其非言语行为的特定含义和作用)非语言交流中的三种暗示接近暗示激发活动暗示:音高音量音速力量暗示练习二:在特定的场合,同学聚会、迪厅、体育比赛场等,观察周围人群,看某些人的非语言行动是否体现出某种暗示,如接近暗示等。非语言类型分析与身体相关的非语言传播面部表情体态语个人外表服饰触摸副语言(paralanguage)距离、环境与空间时间观与身体相关的非语言传播

5、吸引力(标准,效果)对身体的认识(满意度,歪曲认识,身体边界)身体信息:体形,体重,身高,肤色,毛发,实际特征与感知面部表情体态语个人外表服饰触摸面部表情与眼神情绪表达:共性与文化特性面部控制、性别与情境差异眉毛前额眼睛眼神的功能:建立和确定关系渠道控制展示情绪减少分心目光移动:性别、个性、文化瞳孔扩大和缩小身体动作与姿势(kinemics)动作:符号式图解式调节式心情展示适应式姿势:接近性地位性别差异情绪触摸触摸的功能一是功能-职业性的;非人化,避免夹杂干扰信息二是社交-礼节性的,遵行一定的文化标准,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三是友爱-热情的触摸,在他人面前对亲密

6、关系的强调四是情爱-亲密的触摸,会有不同形式,五是唤起情欲的触摸,触摸与生长发育:动物与人触摸的文化差异触摸的信息:情绪地位接触需要信号衣着与随身用品衣着的交流成分:有意与无意服装与个性、时代特征对着装的定型见解:社会地位、职业权威、群体认同随身用品:眼镜、烟斗、手提包、饰品、香水等服装效果:对观察者,对穿衣人副语言(paralanguage)副语言分类:声音要素(音型、音质、音速、音量、音调等)+功能性发声(哭、笑、呻吟、叹息、咳嗽、沉默等)梅拉比安公式:全部感觉=7%言语+38%声音感觉+55%面部感觉情绪表达个性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说服性停顿与沉默(衬托与

7、强调、语速与心理距离、情绪)练习三给陌生人打电话,看能否根据其声音对他的个人背景(性别、年龄、来自的地区、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个性等)做一些基本判断,验证一下判断的准确性。重复几次以确定声音要素或帮助、或妨碍或不影响对个人背景和人格特征的判断。距离、环境与空间人际距离亲密区域熟人区域社交区域公共区域对环境的感觉:正式性私秘性熟悉程度环境的吸引力空间安排与座位选择教室空间办公室的间隔会谈桌型亲密度支配性效果个性领域划分私人区域,次级区域公共区域对领域侵犯和反应:擅自动用、侵入、污染、撤离反抗练习五:与某同学对话,可以任意选择话题,先在3.6米处停三分钟,然后

8、到2-3米处停三分钟,然后在0.5-1.2米处停三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