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体编辑的新闻选择行为

试论媒体编辑的新闻选择行为

ID:45919003

大小:6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试论媒体编辑的新闻选择行为_第1页
试论媒体编辑的新闻选择行为_第2页
试论媒体编辑的新闻选择行为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媒体编辑的新闻选择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媒体编辑的新闻选择行为张徳勇新闻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过程,没冇选择也就没冇传播,不管媒介技术达到多么先进的水平,也不管人们吸取信息的能力有多大,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选择行为总是不可避免的,试必然的。其屮冇对信息内容的选择,有对传播方式的选择,也有对价值观(态度)的选择。一、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三种选择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对“新闻”这一客体以各种方式进行的取舍行为。如呆按照行为主体的不同来划分可以把新闻选择行为分为传播者的选择与受众的选择前者的选择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进入渠道,哪些不能进入,以及以

2、怎样的方式进入。实际上这一点如果再细分的话,我们还可以把传播者的选择行为分为记者的选择行为与编辑的选择行为。在行为传播行为中记者是活动在一线的行为者。他们耍不断地在社会生活中找出具冇新闻价值的事实并用新闻作品的形式把它们初步地表现岀来,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大量地一般事实中选择出新闻事实,并加以符码化。通常情况下,记者对事实的选择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众多而复杂的i般事实屮找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二是从新闻事实中出新闻价值大的那部分事实;三是从一整体的新闻事实中选出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部分或细节;四是根

3、据门己服务的媒体选择恰当的编码方式。编辑的选择行为则是在记者的新闻作品中进行在记者的大量来稿中选择出可以进入传播渠道的稿件。另外,编辑还要为已选出的稿件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如前所述,记者在对新闻事实进行编码时已经对人致的传播方式作岀了初步的选择,但那时记者着眼的主要时一个单独的新闻或事实,编辑面对的则是多数的稿件和作品,着眼处应是它们组合后的整体,在这一整体屮怎样让个体的作品发挥最大的潜力咱需要编辑对之进行重新编码——新闻传播方式的乂一次选择。记者的选择与编辑的选择都是新闻作品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以前的选择,如

4、其所说它们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进入渠道,哪些不能进入,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但新闻传播的过程要真正完成还要通过另一种选择——受众的新闻选择。学者们捉到受众的新闻选择,通会想到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但这并不是受众新闻选择行为的全部,另外还有一个态度的选择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接触、理解、记忆新闻对新闻传播的效果意义重大,不可忽视。关于受众接收信息文本时的态度问题被霍尔在他的论文《编码,解码》中首次详细论述后,才逐渐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并弥补了经验主义传播学派在受众研究上的不足。二、编辑新闻选择行为的

5、特点编辑的新闻选择不同于记者的新闻选择也不同于受众的新闻选择,记者和受众的新闻选择在某种程度上都带冇个人的性质,而编辑的选择却是i种群体的选择,以报纸为例,一篇稿了要见报,往往要经过编辑的多次选择,通常是齐部的编辑初选,部主任复选,最后由总编室乃至总编辑定选。这些关卡如果冇一个通过不了,稿子就不能进入大众传播渠道。所以说编辑的选择更能体现一家媒体的总体价值观。三、拟态环境的建构与新闻编辑选择行为的意义编辑的新闻选择行为促于新闻传播过程的屮间环节,它的必要性及意义,我们当然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解释,更进一步也

6、可以说是为了形成媒体的风格与个性,但这仅仅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或者说是业务的层面,着眼的也仅仅是某一单一媒体。如果我们放宽眼界,并对新闻选择的意义或功能做一个深入的考察,可以发现编辑的新闻选择是建构拟态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拟态环境(或假环境)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指的是与现实环境相对应的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蜩造的信息环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岀的,他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Z间的插入物一一拟态环境。人

7、们的行为是对环境作出的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的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为发生的真实环境中。……因为,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所谓人作出的适应环境的调整是一虚构的媒介来进行的。”(Lippmann,1922,pl5)后来,李普曼继续写道:“曲于真正的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朵,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我们没有条件去对付那么多难以捉摸、那么多种类,那么多的变化的综合体。然而我们必须在那种环境屮行动,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的多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要洞察世界,人们就必须装有

8、一幅世界面貌之地图。”(Lippmann,1922,p16)通过这些论述,李普曼揭示了三个层面的事实:1,我们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一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营造的一个信息世界,我们称Z为拟态环境或媒介环境。2,人们通过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并以此为根据作出反应,但反应的行为是作用于现实环境的。按照李普曼的这一观点,后来的日木学者藤竹晓在1968年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