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联合镜检法与仪器法在尿常规沉渣检查的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尿液分析是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常规检测项目,特别是尿液沉渣分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尿液沉渣分析仪的使用为尿液的实验室检查提供了很人方便,但尿沉渣镜检仍为目询实验室不口J缺少的基本检查内容。1材料和方法净塑料鑰肿轟搭需全能臨住院病人忌尿’"次性的洁1.2仪器和试剂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LD42A型离心机,Olympus显微镜,一次性尿吸管。配套试剂和质控物(批号均在有效期内)。1-3方法镜检法:尿样先用尿分析仪检测尿REC、WBC,然后取尿10吵离心1_500r/min,共5min,吸弃上清液
2、,沉渣的残留量为0.2ml,轻轻摇动,混匀后备用。把制作好的尿沉淹混匀后,用一次性尿吸管吸取充入尿沉渣定量分析板做常规尿沉渣镜检。仪器法:用一次性尿杯收集晨尿,充分混匀后在UF-100全竽尿沉渣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每日开机后先用专用质控液对仪器进行监控,然后再进行尿液标本的测试。镜检仪器联合法:同时应用镜检法和仪器法检测尿沉渣。1.4统计学处理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冇数据均以均数土标准差(土s)衣示,两组资料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st检验,P<0.05为冇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尿沉渣参考值范围男性RBC0个/ul〜4个/ul
3、,WBC0个/口]〜5个/□;女性RBCO个/ul〜9个/u1,WBCO个/□1〜12个/ul,以高于参考值范围为阳性。2.2三种方法比较结果见表1。三种方法两两比较,经x2检验P<0.05o表1三种方法检测327尿沉渣结果(略)3讨论尿沉渣白细胞检查是常用的检验指标之一,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其原理是基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异性酯酶,可作用于天膜块屮的眄I口朵酚酯,并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化合物,对单-核细胞反应次之,淋巴细胞不起反应,故此,仪器阳性检出率低于镜检。相反,当床沉渣中白细胞数量少或者部分患者可能尿屮白细胞溶解,仪器能检出
4、,但镜检却无细胞发现。假若尿屮污染甲醛或含有高浓度胆红索或使用如咲喃类药物时,尿沉渣检查可产生假阳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尿中有形成分的测定,仪器法测定结果与丿求液沉渣镜检结果出入较大。乐红细胞仪器的测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Birch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到尿红细胞的各种形态,以确定为肾小球和非肾小球性血尿。这种方法虽好,但人为的干扰因索较多。第二阶段是Shchir等用血凝分析仪测定尿红细胞的体积,以确定血尿的来源,较第一阶段有所进步,但此法却容易将与红细胞体积相等或小的成分(如细菌和结晶)谋认为红细胞。第三阶段是1995年Hyodo使
5、用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来确定血尿的位置,此法也就是我室现采用的新型的UF100全口动尿沉渣分析仪,它既简单、快捷乂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标本能口动进样,口动分析,便于质量控制,lmin内便可出结杲,床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的原理是利用红细胞内的血红蛋口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酶的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将受体氧化变色。所以尿分析仪既可检测完整的红细胞,又能检测游离的血红蛋白,而镜检只能检测未被破坏的红细胞。近几年來,随着干化学尿自动分析逐步在国内普及,不少操作者有忽视显微镜检查的倾向。由于尿分析仪检测WBC、RBC的原理与显微镜下计数截然不同,报
6、告方式也不同,二者还没有一种直接的换算方式。国外学者Loosy研究认为,WBC/H1是WBC/HP的10.8倍。国内学者马骏龙的实验结果为8.7倍。仪器分析与镜检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述冇:试剂带质量的批间差。当尿液受甲醛、吹喃唳、大量胆红索、氧化型清洁剂污染,可使WBC产生假阳性,而尿蛋白>5g/LUt头他拉噪、庆大霉素、四环素、硼酸、高浓度草酸等约物可使WBC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尿屮有肌红蛋口、次氯酸盐、氧化型清洁剂或细菌尿时,可引起尿RBC假阳性;若乐中存在人量维生索C、卡托普利、甲醛或高蛋白尿时,又可使结果出现假阴性。因此,尿沉渣染色,不仅能
7、区分各类细胞,还能在尿定量计数板上定量分析,使乐沉渣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因此,尿沉渣检查采用镜检仪器联合法不仅能区分各类细胞,而且还能在尿沉渣定量计数上进行定量分析,使尿沉渣检验结果更准确、更可靠。参考文献:[1]顾可梁•尿沉渣镜检[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2):68.[2]PeacockPRJr,SoutoHL,PennerGE,etal.Whatisgrosshematuria?Correlationofsubjectiveandobjectiveassessment[j]・JTrauma.2001,50(6):10601062.
8、[3]段兴同,葛成明,程思,等•尿沉渣染色镜检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