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04443
大小:5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待传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初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一般来讲,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学习动机积极,则学习效果就好;学习动机消极,则学习效果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动机。一、激发求知欲,唤醒学习需要好奇求知是人类本性,由好奇心激发的学习动机有一个特点,即有关行为活动本身能提供一种自我奖赏。例如:蹒跚学步的儿童力图站起来,不小心跌倒T,他会再爬起来,再跌倒……终于成功地站立,最后能行走。这些练习站立行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整个练习过程,并不依靠外部的强化。这是一种对学习活动本身或兴趣的内在学习
2、动机,研究表明,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负面影响,它比外部奖赏引发的学习动机更稳定,更有推动力、更持久。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作用、责任和行为调节的能动意识,主体意识是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任务之后,就会考虑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首先,给学生自主自控的机会。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学生知道自己处于一种被监视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在动机就会严重地被压抑。如果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那么就能
3、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者用不着别人的监督,就能坚持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当前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将产生很好的影响,甚至终身受益。三、激发小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个体在好奇心和探究环境倾向基础上,经过学习和经验获得,其满足不在于外在的奖励,而在于活动本身所带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学习动机。它对学习起持久的促进作用O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不断了解新的事物,获得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小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就是学习的结果,它能强化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形成指向学
4、习任务的认知内驱力。这种认知的内驱力以获得新知识、得到新信息、解决新问题而得到满足。它不同于那种通过学习活动而获得外部奖励的外因性动机,它属于内因性动机,这正是小学段的学生所需要加强和弥补的。四、运用“认知失调”原理来激发学习动机认矢口失调理论(theoryofcognitivedissonance)亦称''认知不和谐(或不协调)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Festinger)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认知失调指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在学习活动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例
5、如在学习“负数”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向学生提:"昨天的气温是摄低5度,今晨寒潮来临,气温下降7度,今晨的气温是多少度?”此时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了认知失调:怎么从小数中减去大数呢?为了保持平衡,消除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通过收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降低不和谐,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一旦学生的问题得到解答,或者说,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展,能包含可以解释当前现象的原理,那么新旧知识保持了平衡一致,不互相矛盾。此时,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压力得以消除,学生就会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认知动机起到了一种强化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